Workflow
华创医药周观点:IVD出海行业专题2025/10/18
华创医药组公众平台·2025-10-18 22:09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IVD(体外诊断)行业国产替代进程加速,同时出海构筑第二增长曲线成为当前发展主旋律 [13][15][17] - 2025年医药行业整体前景乐观,板块估值处于低位,投资机会有望百花齐放,多个细分领域存在结构性机会 [11] - IVD出海路径清晰:前期以新兴市场为突破口,长远需深耕欧洲市场,高端突破则瞄准北美市场 [22][23][26] 行情回顾 - 本周中信医药指数下跌2.60%,跑输沪深300指数0.37个百分点,在30个一级行业中排名第14位 [7] - 本周涨幅前十的股票包括亚太药业(36.68%)、多瑞医药(28.84%)、广生堂(26.12%)等,主要受定增、实控人变更、药品临床进展等因素驱动 [7][56] - 本周跌幅前十的股票包括贝达药业(-16.98%)、华兰股份(-15.68%)、金城医药(-11.84%)等,主要因前期涨幅较高后出现短期回调 [7][56] 板块观点和投资主线 整体观点 - 当前医药板块估值处于低位,公募基金(剔除医药基金)对医药板块的配置也处于低位,对2025年行业增长保持乐观 [11] - 看好创新药行业从数量逻辑向质量逻辑转换,迎来产品为王的阶段,建议关注国内差异化和海外国际化的管线 [11] 医疗器械 - IVD领域:化学发光是IVD中规模最大(2023年超400亿元)且增速较快(2021-2025年CAGR预计为15-20%)的细分赛道,国产替代空间广阔(当前国产市占率20-30%),集采加速替代进程 [35] - 高值耗材:骨科集采出清后恢复较好增长;神经外科领域集采后放量和进口替代加速 [11][34] - 医疗设备:影像类设备招投标量自2024年第四季度开始回暖明显;家用医疗器械受益于补贴政策 [11][37] - 低值耗材:海外去库存影响出清,新客户订单上量中,国内产品迭代升级 [11][38] 创新链(CXO+生命科学服务) - 海外投融资有望持续回暖,国内投融资底部盘整有望触底回升,产业周期趋势向上,目前已传导至订单面 [11] - 生命科学服务行业需求有所复苏,供给端出清持续,长期看行业渗透率仍非常低,国产替代依旧是大趋势 [11][45] 医药工业(特色原料药) - 行业成本端有望迎来改善,估值已处于近十年低位,行业有望迎来新一轮成长周期 [11] - 建议关注重磅品种专利到期带来的新增量,2019年至2026年全球有近3000亿美元原研药专利到期,仿制药替代空间约为298-596亿美元 [47][52] 药房 - 展望2025年,处方外流+格局优化等核心逻辑有望显著增强,结合估值处于历史底部,坚定看好药房板块投资机会 [12][43] - 处方外流或提速,“门诊统筹+互联网处方”已成为较优解,各省电子处方流转平台逐步建成 [12] 中药 - 投资主线包括:1)基药目录颁布预期;2)国企改革(2024年以来央企考核更重视ROE指标);3)新版医保目录解限品种等 [9][46] 医疗服务 - 反腐+集采净化医疗市场环境,长周期下民营医疗综合竞争力有望显著提升;商保+自费医疗快速扩容为民营医疗带来差异化优势 [12][44] IVD出海行业专题 市场空间与国产替代现状 - 2023年全球IVD市场规模为1063亿美元,预计2028年增长至1282亿美元,CAGR为3.8%;2023年中国IVD市场规模为59亿美元,预计2028年增长至80亿美元,CAGR为6.3%,显著高于全球市场 [15] - 2023年中国IVD市场规模仅占全球市场的5.5%,海外市场占比超90%,空间广阔 [15] - 中国IVD产品注册量呈现蓬勃发展态势,2021年注册量为335个,2024年增长至662个,CAGR为18.6%;其中国产产品注册量从2021年的237个增长至2024年的533个,CAGR为22.5%,占比从70.7%提升至80.5% [14][17] - 2024年各细分领域国产化率:生化诊断约60-70%,POCT约60%,分子诊断约50%,血液分析约50%,免疫诊断约35% [14][17] 全球区域市场特点与出海路径 - 北美市场:2023年占比44.6%,产品注册门槛高,是海外头部品牌固有阵地;目前中国IVD企业多以基础POCT产品(如毒品检测)销售为主,未来高端产品拓展空间较大 [20][22][23] - 欧洲市场:2023年占比31.4%,其中西欧在IVDR转换后注册门槛提高,但长远看是中国IVD企业发展为世界一流品牌的战略性市场;东欧及独联体市场(如俄罗斯)因部分欧美品牌退出,竞争格局得到优化 [20][22][23] - 新兴市场(亚太、拉美、中东、非洲):合计占比约23.9%,产品注册门槛相对较低,是中国IVD企业出海前期的重要突破口 [20][22][23] 企业出海案例与策略 - 新产业:出海路径从推出高性价比产品竞争下沉市场,到推出超高速化学发光检测仪X8提升性能,再通过设立印度子公司等模式深耕海外市场,实现本地化运营;截至2025年中报,已在14个核心国家建立运营体系 [24][26][29] - 迈瑞医疗:通过关键并购加速海外突破,2021年并购海肽生物补强核心原料自研能力,2023年并购德赛诊断完善海外供应链平台 [29][32] - 九安医疗:疫情期间美国子公司iHealth凭借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快速扩大品牌影响力,2024年三联检产品获FDA批准,有望持续放量 [31][33] - 万孚生物:美国业务从毒检及妊娠检测向呼吸道传染病检测拓展;其他海外市场从胶体金和免疫荧光向化学发光平台拓展 [31][33] 出海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多数中国IVD企业海外收入增速显著高于国内收入增速,海外业务正成为业绩增长新引擎 [25][27] - 例如:明德生物海外收入增长185.82%,诺唯赞增长74.21%,赛科希德增长64.29%,基蛋生物增长40.08%,而同期其国内收入均为负增长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