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报业绩预告亮点 - 截至10月18日,近150家上市公司披露业绩预告,超八成公司业绩“报喜” [2] - 电子、半导体、消费电子领域需求旺盛,预喜公司分布在半导体产品与设备行业 [15] - 化工和农化制品受益于产品价格上涨和成本管控,农药、维生素等子领域恢复强劲 [15] - 新能源领域中电力、光伏因成本下降和项目投产驱动,增速明显 [15] - 小金属、贵金属等细分领域得益于价格上涨,表现较好 [15] - 科技成长、新能源、医药与生物科技等板块表现亮眼,部分企业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50% [15] - 代表产业升级的成长方向亮点颇多,如围绕AI的专用芯片和算力芯片产业、AI数据中心网络基础设施领域以及部分汽车零部件等高端制造领域 [15] - 已披露公司的净利润环比增速显著改善,有亮点的细分领域主要集中在电子、有色、券商保险、化工等 [15] - 受益于产品涨价或下游细分行业需求高景气,AI、出海的公司业绩超预期的可能性更大 [15] 三季报在组合管理中的作用 - 若三季报显示公司业绩超预期或出现反转迹象,会考虑增加持仓或纳入新标的 [17] - 挖掘三季报机遇的核心是通过系统分析,提前识别高增长公司和行业趋势,筛选收入和利润高增长标的,并分析行业趋势 [17] - 三季报对四季度乃至明年一季度的市场走势有一定影响,因其基本反映了本年度公司经营的结果,盈利能否支撑当前估值成为未来指数运行方向的重要依据 [17] - 重点关注企业的盈利质量、现金流状况以及行业竞争格局的边际变化 [18] - 三季报是检验科技成长板块“高成长”属性的“试金石” [18] - 若顺周期与内需板块三季报能展现出盈利触底甚至环比改善迹象,将极大增强市场信心,成为后续风格切换的催化剂 [18] - 三季报是组合管理中校准策略、优化持仓的核心参考,结合基本面信号对组合进行动态优化 [18] - 需关注PPI、企业利润率等指标的改善情况,若三季报显示中游制造业盈利压力缓解,市场有望出现风格再平衡 [18] - 定期报告披露期是业绩验证、去伪存真的窗口期,但需多维度综合考量,避免盲目追高短期业绩暴增但缺乏持续性的标的 [19] - 调仓会参考财报,重点关注业绩趋势、盈利能力和财务质量等方面指标 [20] 科技成长板块业绩支撑与细分方向 - 科技主线的核心逻辑并未改变,业绩支撑依然存在,但驱动因素从预期驱动转向业绩驱动,市场会更苛刻地审视盈利增长兑现 [26] - 半导体国产替代链、海外算力链、AI端侧等细分领域营收和利润增长强劲,三季报验证了其景气度的真实性 [26] - 科技板块表现强势,除了产业趋势助力外,本身盈利周期的回升也是主要因素 [26] - TMT板块处于库存增速与收入增速双增的主动补库阶段,过去半年订单趋势和补库趋势持续上行,企业层面对未来需求持积极态度 [26] - AI算力、半导体、消费电子、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等需求确定性强、技术壁垒高的细分方向值得关注 [26] - 科技成长板块整体业绩支撑仍较为强劲,三季报预喜比例较高,受益于AI需求拉动、产业链升级和政策支持 [27] - 具体细分领域主要关注算力、AI应用、半导体材料与设备、机器人、固态电池、创新药等方向 [27] - 科技方向主要关注人工智能及相关产业链,大模型和算力是重点投资方向 [27] 其他显示增长潜力或被低估的行业 - 除科技板块外,上游资源品、新能源和部分消费细分领域在三季报中也显示出较好增长潜力 [29] - 部分顺周期和消费细分板块当前估值相比其他板块处于相对偏低水位 [29] - 储能行业正在经历需求爆发、盈利能力明显修复的过程,龙头公司估值普遍偏低,未来两年需求确定性很高,盈利能力预计持续修复 [29] - 非银、有色金属、电力、部分出口制造方向预计会出现高增长以及高景气,非银等板块整体估值分位仍显示出较高性价比 [29] - 被市场低估且有望通过三季报释放积极信号的顺周期与内需领域值得关注,其估值已处于历史较低区间,展现出较高风险收益比和可观长期隐含回报 [29] - 关注受益于“反内卷”政策深化和价格回升的传统周期行业,如化工、煤炭、钢铁等领域 [30] - 关注与CPI回暖、内需复苏密切相关的消费领域,如农林牧渔、食品饮料和服务消费等 [30] - 关注有望受益经济复苏和流动性改善的金融板块,如保险、券商等,其估值修复空间值得关注 [31] - 关注现金流充沛、分红稳定的快消品公司以提供良好防御性,以及已渡过资本开支高峰期的制造业龙头,后续有望进入利润释放周期 [31] 传统板块投资机会 - 消费、制造、周期等传统行业均处于盈利和估值双底部,若四季度不发生较大宏观扰动事件,全年有希望延续筑底回暖态势 [33] - 如果PPI持续企稳回升,消费、制造、周期等传统行业的盈利表现也会改善,一旦盈利拐点出现,阶段性估值修复空间较为可观 [33] - 如果经济持续温和复苏,消费和周期行业也会逐步传导受益 [33] - 四季度政策发力的必要性或加大,预计消费、制造、周期等板块会有政策预期性的提前交易 [33] - 从当前经济数据观察,PPI同比降幅收窄、企业利润边际改善等迹象,预示着消费、制造、周期等板块的基本面可能接近拐点 [33] - 在“反内卷”政策持续推进背景下,制造业部分细分行业竞争格局正在优化,龙头企业有望通过市场份额提升实现盈利质量改善 [34] - 消费板块中具备强大品牌力和渠道优势的公司已展现出较强经营韧性 [35] - 周期板块与经济复苏强度密切相关,如果后续基建和地产领域出现更明确企稳信号,这些板块将具备较好弹性 [36] -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供给端竞争优势突出、需求端超预期的公司或有较好投资机会 [36]
关键时刻!绩优基金经理发声
中国基金报·2025-10-19 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