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都是消费,和家电比起来伊利业绩为何会这么差?
集思录·2025-10-20 22:40

乳制品行业(伊利、蒙牛)面临的挑战 - 行业存在大量合格但不优质的产品,压制了高标准产品的定价空间与竞争力[2] - 公司采用渠道和营销驱动模式,而非品质驱动,导致产品被描述为“劣币淘汰良币”[1] - 国家标准中生乳蛋白质、菌落总数、脂肪含量等指标远低于欧盟、美国、日本标准[1] - 公司执行低质高价策略,奶制品绝对价格贵过很多发达国家,成本多花在渠道和营销上[1] - 常温奶门槛低,主要拼成本、拼渠道,走低收入人群路线,但产品无差异导致护城河薄弱[7][14] - 公司难以建立本地化牧场,只能专注于常温奶,而低温奶有很强区域属性(供应半径不超过300公里)[12][13] - 随着生活水平上升,消费者越来越看不上靠经营能力取得市场优势的低标准工业品[8] 乳制品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渠道商积极开发自有品牌牛奶,如山姆、盒马、七鲜、叮咚、大润发、物美、认养等[5] - 自有品牌有成本优势(促销员和物流节省)和品质稳定优势,对全国性品牌形成地头蛇对过江龙的竞争[5] - 原奶成本因雨水增多、牧草旺盛而大幅降低,在1.1-1.6元/斤之间波动,但售价基本没变(1升8-10元),利润增加吸引新参与者[5] - 销量没变甚至下降,但卖家涌入众多,导致公司有被挤出超市、变成农村地摊货的危险[5] - 低温奶领域,区域品牌如三元、光明依托本地化牧场和超强消费能力,有很强区域化优势[12] 乳制品产品结构与消费趋势 - 公司产品被指为奶粉加食品添加剂组合,导致长期发展前景不看好,且受累于中国出生人口减少[7] - 常温奶不好喝且营养差,而高档酸奶可卖10几元一小瓶、30元一大瓶,公司产品结构升级压力大[7] - 中国人对豆浆的偏好以及基因决定的喝牛奶不适感,也影响奶制品消费增长[7][18] - 公司目前缺乏品质竞争力护城河和出海能力,难以成为伟大的必要消费企业[7] 美的集团业绩增长驱动因素 - 出口业务占一半左右,中国劳动力便宜、生产成本低,老外有钱,正常情况下业务越来越好[9] - 美国关税战下,公司可通过其他国家的工厂继续出口[9] - 国内有家电补贴政策,一定程度弥补下滑[10] - 机器人、楼宇科技等业务提供未来增长看点[11] 宏观环境与行业理论空间 - 中国的人均牛奶消费量、保险深度、汽车人均保有量都远低于发达国家,理论上有很大增长空间[6] - 但存在未富先老、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影响理论空间的实现[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