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不良贷款证券化对商业银行不良率的影响分析
数说者·2025-10-21 07:31

不良贷款证券化对不良率的影响分析 - 文章核心观点是不良贷款证券化对商业银行不良率的降低作用有限甚至不利,长期来看不如通过"核销+清收"的传统方式处置不良贷款 [1][8][19] 证券化操作流程与案例数据 - 某银行于2023年10月10日发行个人信用类不良贷款证券化产品,基础资产封池日为2023年5月11日,入池本息费总额12亿元(本金11.10亿元,息费0.90亿元)[3] - 预计回收总额2.37亿元,实际证券化发行金额1.82亿元(优先档1.41亿元,次级档0.41亿元),银行自持5%后实际获得投资款1.729亿元 [3][4] - 过渡期(2023年5月11日至10月10日)实际清收1.05亿元,占投资款比例60.73%;发行当年清收1.35亿元,占比78.08%;发行一年内清收2.045亿元,已超过投资款1.729亿元 [5][6][7] 证券化降不良的作用机制 - 通过证券化出售11.10亿元不良贷款获得1.82亿元投资款,相当于"提前"获得清收款,但需核销本金与收款差额9.28亿元 [8] - 不良率降低可分解为核销降低9.28亿元和现金清收降低1.82亿元两部分 [8] 证券化与自行清收的效果对比 - 当年做证券化可多降低不良贷款0.379亿元(投资款1.729亿元减当年清收款1.35亿元),但以一整年看,自行清收2.045亿元远高于证券化投资款 [11][12] - 若银行每年滚动发行证券化产品,第一年证券化处置不良11.10亿元高于自行处置10.63亿元,但第二至第四年证券化处置11.10亿元低于自行处置11.93亿元 [13] - 证券化基础资产中相对优质的不良贷款本可通过风险分类上调至非不良状态,证券化放弃了这一降低不良的机会 [18] 证券化对核销政策的影响 - 证券化强制核销的9.28亿元差额多不符合核销条件,消耗了拨备资源,限制了其他符合核销条件贷款的核销机会 [16][17] - 银行实际有大量同类不良贷款,可找到符合核销条件的增量贷款进行核销,证券化并非必要手段 [16] 不同类型不良贷款证券化的差异 - 信用类不良贷款证券化清收款在12个月内即可达到投资款,而抵押类需4-5年,但若每年滚动发行,第四年起证券化效果也将不及自行清收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