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保险行业返佣行为普遍存在,约5%到10%的客户会主动提及返佣需求[1] - 返佣行为从个别销售人员违规“送金条”发展到有组织的“高额返佣+短期退保”套利黑产[4][5] - 高佣金驱动是返佣滋生的土壤,首年佣金比例高达30%-60%[8] - “前高后低”的佣金结构直接诱导代理人追求短期利益,为返佣提供操作空间[9] - 返佣不仅涉及职业道德问题,更存在明确法律风险,北京金融法院明确认定属于违法行为[11][12] 典型案例分析 - 销售人员靳某通过“送金条”承诺诱导投保,因违规行为导致保险公司经济损失,法院判决其返还佣金并赔偿损失[4] - 宋某团伙通过“高额返佣+短期退保”模式套利,发展18名投保人投保28份保单,总保费1763万余元,退保金额774万余元,获取佣金1573万余元,造成保险公司实际损失584万余元[5][6] - 宋某团伙单笔交易案例:邱某投入61万余元购买保险,退保获得26万余元现金价值,宋某获取佣金56万余元,造成保险公司实际损失20余万元[5] - 宋某因合同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并处罚金35万元,其他6名涉案人员分别被判处1-3年有期徒刑[6] 行业佣金结构分析 - 高佣金产品主要集中在重疾险、长期寿险、车险和年金险,首年佣金比例高达30%-60%甚至更高[8] - 佣金发放呈现“前高后低”特点,首年佣金占比高,后续年度续期佣金大幅降低[9] - 这种佣金结构导致营销员短期行为、虚假增员及“退保套利”频发[9] - 个险渠道返佣普遍与特有的佣金结构、奖金机制密切相关,特别是月末、季末考核期[9] - 团险业务返佣更为隐蔽,常以“团购折扣”名义变相返佣,如按保费八五折、八折收费[9] 返佣现象影响 - 返佣导致服务断层问题,客户面临“孤儿单”、“接力单”等问题,保单续期率下降[10] - 频繁返佣的代理人难以在行业长久生存,销售出去的保单后续服务无从谈起[10] - 返佣行为扭曲保险产品分散风险的初衷,夸大收益,掩盖风险,易引发纠纷,损害行业信誉[12] - 客户认知偏差也是返佣频发原因之一,很多客户觉得代理人服务价值不高,看到高佣金比例会产生“赚太多钱”想法[11] 行业治理方向 - 司法打击仅是治标,更深层次治理需要从佣金制度、绩效考核、行业规范等多方面入手[12] - 佣金制度优化方向包括降低首年佣金比例,提高续期佣金,对高继续率给予额外奖励,延长发放年限,引入佣金递延制度[12] - 建议建立以品质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如客户满意度、保单持续率[12] - 通过培训提升合规意识,缩减营销层级以避免金字塔式佣金分配,减少纯粹以业绩奖励的荣誉体系[12] - 一线从业人员希望佣金结构更加均衡,将佣金平准化分配至前三年甚至前五年[13]
买保险送金条,有人靠保险骗佣牟利千万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0-20 2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