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倡议与行业现实差距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于2025年9月15日发布《汽车整车企业供应商账款支付规范倡议》,旨在细化订单确认、交付验收、支付结算等关键环节的处理方式,是对《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和《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的落实[4] - 政策出台30天内,调研发现供应商对国家政策和协会倡议了解不足,近一半供应商不知道工信部2025年7月开通的"重点车企践行账期承诺线上问题反映窗口",即便知道的人中也有88.3%选择"有问题但不投诉"[5] - 供应商对账期问题解决失去希望,76.5%的企业认为政策落地很难,普遍反映"改变是不可能的,基本没看到积极配合,大多只有积极应付"[18] 主机厂账期现状分析 - 几乎没有国内主机厂能做到国家要求的两个月账期,供应商眼中6个月左右能付款的已算良心车企,某些企业账期长达2.5年[7] - 合资车企和海外车企账期表现最好,海外车企14.3%能做到小于2个月账期,57.1%在2-3个月;合资车企7.7%小于2个月,30.8%在2-3个月[9] - 民营传统车企账期问题最严重,0%小于2个月,38.1%在6-8个月,28.6%超过8个月;造车新势力0%小于2个月,33.3%在6-8个月,16.7%超过8个月[9] 付款方式差异 - 海外车企90.9%采用现金支付,合资车企58.8%现金支付,而国有车企仅33.3%现金支付,55.6%以银行承兑票据为主[11] - 民营传统车企0%现金支付,37.6%以银行承兑票据为主,28.6%以商业承兑票据为主,33.8%使用企业电子债权凭证[11] - 中小企业仅5.5%能直接收到现金,66.1%以银行承兑票据为主,28.3%以商业承兑票据为主;大型企业36.4%能收到现金,63.6%以银行承兑票据为主[17] 中小企业弱势地位 - 中小企业账期普遍更长,0%小于2个月,0%在2-3个月,18.2%在3-6个月,36.4%在6-8个月,45.5%超过8个月;大型企业36.4%在2-3个月,仅9.1%超过8个月[14] - 受访中小企业中八成表示整体账期在6个月以上,四成表示央国企付款速度不会比其他车企更快,只有不到一成直接收到现金[15] - 中小企业被要求接受更不利的付款条件,有央国企向中小企业支付商业承兑票据,而专营新能源的传统民营企业则直接给"电子债权凭证"[18] 账期计算方式与变相拖延 - 行业惯例采用"n+3+6"账期结构,其中"n"代表从发货到收到发票的时间,"3"指从开发票到可付款,"6"指从票据到实际付款,实际账期远超9个月[21] - 主机厂宣称的"60天账期"往往仅指从开发票到可付款的"3"环节,而"n"和"6"才是整个账期的大头[21] - 七成以上供应商提及整车厂有变相拖延问题,包括重新定义交付起点、推迟验收、随意变更验收标准等,有案例显示货物验收单只差盖章也要积压79天[23] 不同类型主机厂表现对比 - 海外车企被供应商评为最友好甲方,付款周期与合同周期一致,甚至会主动催促供应商推进收款流程;合资品牌如上汽通用开票后1个月给付现金,江铃全现金付款[31] - 国有车企中60%供应商表示账期可控制在6个月以内,广汽全现金付款,开票后45天内付到;上汽30%现金,70%银行承兑[32] - 民营车企被反馈为重灾区,52.9%的供应商对其不满,账期普遍在"8个月到两年",但表现分化,17.6%的供应商表扬长城汽车[33] 供应链金融与电子债权凭证影响 - X链等电子债权凭证规模超过4000亿元,覆盖新能源汽车产业链90%关键环节,供应商超过8000家[45] - 电子债权凭证年化贴现率2.8%-5%,实际成本可能超过6%,且信用风险高,依赖单一核心企业信用,司法实践显示执行率不足5%[49] - 这种模式相当于让核心企业在生态圈拥有货币发行权,若核心企业出现经营风险,凭证可能大幅缩水且缺少维权渠道[50] 行业竞争与利润率压力 - 汽车行业利润率从2014年的9.0%降至2024年的4.3%,许多企业净利润率已与一年期LPR 3%不相上下[53] - 国内乘用车市场产能利用率不到70%,汽车零部件产能利用率在60%-70%,处于严重内卷状态[53] - 品牌平均年销量17万辆,尚未达到盈亏平衡点,车企为摊销固定成本不得不维持生产节奏[53] 研发投入与供应链创新矛盾 - 电动化与智能化改变市场格局,车企研发存在KPI导向失衡问题,新车型意味着更多差异化零件,导致量产成本难以摊薄[54] - 技术快速迭代要求供应商提供现成方案,供应链的稳定性与创新力已成为整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54] - 整车厂希望行业尽快出清但不希望轮到自己,供应商希望尽快收款但不想把整车厂逼上绝路,形成两难局面[54]
深度|百家供应商调研:账款支付倡议30天,我们日子更难了
汽车商业评论·2025-10-21 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