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动力电池市场形成“宁德时代+比亚迪+其他”的稳固格局,头部两家公司合计市场份额稳定在70%左右,二线电池厂生存空间逼仄[9][10] - 为寻求增长,中国二线动力电池厂正积极出海布局海外产能,主要驱动力在于海外市场拥有更高的利润率、较低的市场集中度以及更大的新能源车渗透潜力[14][16][23][25] - 尽管海外市场提供机遇,但二线电池厂仍面临挑战,包括行业龙头宁德时代的全球扩张可能将国内激烈竞争引至海外,以及海外建厂的高成本和长周期可能侵蚀其利润优势[30][32][33] 国内市场竞争格局 - 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自2019年至今翻了8倍有余,但市场格局高度集中,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组成的“头部两家”市场份额稳定在70%左右,其余厂家在30%的空间内竞争[9][10] - 宁德时代通过品牌建设(如“CATL Inside”标识)影响消费者购车决策,使其几乎成为高端车型的独家供应商,车企引入二供的策略反而强化了其不可替代的地位[13] - 二线电池厂的毛利率在2022年后被整齐划一地压制在20%以下,难以逾越,与头部企业形成明显差距[34] 二线电池厂出海动因 - 海外市场电池包均价显著高于国内,欧洲均价为139美元/kWh,中国均价为94美元/kWh,价差使得海外生产即使成本更高也可能获得可观利润[19] - 海外动力电池市场集中度较低,呈现中日韩企业混战局面,尚无绝对领导者,且欧洲等市场新能源车渗透率仅约15%,潜在增长空间巨大[23][25] - 欧洲本土电池供应链薄弱,标杆企业Northvolt产能仅达预期目标的1/200,为中国电池企业提供了市场切入机会[30] 主要公司出海布局 - 宁德时代在德国、匈牙利、西班牙等地积极布局,其中匈牙利工厂规划产能达100GWh[18] - 远景动力在法国杜埃的工厂已投产,首期年产能10GWh,并计划在英国、西班牙扩建产能,其在欧洲市场影响力显著高于国内[5][6][18] - 多家二线电池厂如国轩高科、亿纬锂能、中创新航等均在欧美、东南亚等地规划建设产能,形式包括电芯生产或模组/PACK封装[18] 出海面临的挑战与风险 - 海外建设电池产线成本高昂,单GWh投资可能是国内的3倍,例如在德国单GWh投资可高达8亿元人民币,且建设周期长达3-4年,远高于国内的1-2年[33] - 行业龙头宁德时代在全球市场发力,其“奋斗100天”计划助其全球装机量超越LG成为冠军,若其以成本优势在海外发动价格战,二线电池厂将面临巨大压力[32][33] - 二线电池厂出海后,可能因本地化生产的高成本导致利润率被牺牲,最终使海外市场重现国内市场的惨烈竞争态势[33]
二线电池厂,出海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