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OpenAI首席执行官通过一系列交易将全球科技巨头绑定在其人工智能生态系统中,构建了一个庞大到“不能倒”的商业体系 [1] - 利用竞争对手间的“错失恐惧症”(FOMO)成功让多家公司加入算力豪赌的牌局 [3] - 这一系列合作在资本市场引发剧烈反响,为相关公司带来巨额市值增长 [2] 主要交易与合作 - 软银与OpenAI共同宣布计划投资5000亿美元的“星际之门”项目,软银股价在公告后上涨11% [5][9] - 英伟达与OpenAI达成价值1000亿美元的交易,涉及出租多达500万片芯片(按市价计算成本高达3500亿美元)并有权投资1000亿美元帮助支付费用 [2][22][25] - 甲骨文与OpenAI签署价值3000亿美元合同,消息公布后股价飙升近40%,市值逼近1万亿美元 [2][16] - AMD与OpenAI就价值数百亿美元的交易进行谈判,交易宣布后AMD股价单日飙升24% [29][31] - 博通宣布与OpenAI达成协议,共同开发新芯片和计算系统,提供10吉瓦算力 [34] 微软的战略调整 - 微软放弃与OpenAI的独家云服务协议,被视为一种精明的风险管理策略 [2][12] - 微软内部担忧满足OpenAI算力扩张需求会导致过度建设和投资无法收回的财务风险 [13] - 微软保留AI模型训练所需的超级计算机独家供应权,并从OpenAI营收中抽取20%分成,同时OpenAI计划在2030年前向微软支付约1350亿美元服务器租赁费用 [14] - 微软在甲骨文交易后宣布建设威斯康星州AI数据中心,部分将用于训练OpenAI模型 [17] 市场影响与行业动态 - 合作公告在首个交易日为相关公司带来合计6300亿美元的市值增长,并带动美国科技股大盘创下历史新高 [2] - OpenAI当前年收入为130亿美元,但其签下的算力账单高达数千亿美元,存在巨大财务杠杆 [4] - 部分交易呈现“循环”特征,即合作伙伴出资帮助OpenAI购买自己的产品 [4] - OpenAI的长远目标是到2033年建成250吉瓦算力,相当于德国全国用电量 [4] 合作背后的驱动因素 - 软银首席执行官在经历投资失利后急于在AI领域下重注,被OpenAI的算力需求观点说服 [8] - 英伟达在得知OpenAI开始租用谷歌TPU芯片后加速谈判,意图确保其产品在AI训练中的核心地位 [24][25][26] - AMD为争取合作机会,愿意提供高达公司未来股票10%的份额作为奖励 [30] - 科技巨头们通过提供芯片租赁、金融支持等方式,从“卖产品”转向“卖服务+金融支持”,以深度绑定AI生态系统 [26]
AI“万亿闭环”内幕:黄仁勋的“激进”、孙正义的野心、微软的“隐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