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充实而有光辉的一生——敬悼杨振宁先生
经济观察报·2025-10-22 20:54

文章核心观点 - 杨振宁先生的逝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他不仅是20世纪后半叶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其贡献更超越了科学范畴,深刻影响了中美学术交流与华人的文化认同[3] - 杨先生自认为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其科学成就特别是非阿尔贝规范场论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奠定了基础,使中华文明在世界科学进程中未曾缺席[4][5] - 杨先生的一生交织着中国、科学与西方三大要素,他通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化解中美冲突,最终完成从美籍华人到往来于中美之间的中国人的身份转变,实现了个人价值与民族情怀的统一[6][7] 杨振宁的科学成就 - 1954年与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尔贝规范场论,该理论从两个已建立的对称原理出发,熔铸成崭新的粒子动力理论,虽初期因高度抽象和包含严重困难被搁置,但在1967-73年间因理论和实验突破变得重要[4] - 非阿尔贝规范场论最终与格尔曼1964年提出的夸克理论结合,成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该模型预测的多种未知粒子及相互作用在80年代中期被陆续证实,至2012年完全获得证实[4] - 在科学史上,杨振宁与格尔曼被视作继牛顿、麦斯威尔、爱因斯坦、德布罗意、海森堡、薛定谔、狄拉克之后,对基本理论做出划时代贡献的科学家[5] 杨振宁的生涯轨迹与身份认同 - 杨先生内心始终存在去就之间的激烈斗争,虽在美国成就科学事业并建立举世知名的物理研究所,但通过清华园和西南联大的熏陶,中国百余年的苦难与奋斗精神已灌注其血脉[6] - 其回归历程漫长而艰苦:1957年因提出宇称守恒问题成名后与父亲在日内瓦会面;1964年访港演讲微妙宣示归属期盼;1971年7月在中美关系升温后立即回国访问,比基辛格秘密访华仅晚一星期[6] - 1999年从石溪纽约州立大学退休并接受清华大学聘任,标志着最终完成回归,此后工作重点转为从多方向促进中国科学进步,包括大力推动中美学术交流,这些努力对1979年中美建交有相当帮助[6][7] 杨振宁的历史影响 - 在百岁诞辰聚会上,杨先生以邓稼先1971年信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之句共勉,并自信过去五十年符合老友嘱望,通过科学上的独特地位努力化解中美冲突[7] - 他不仅是科学伟人,更是秉承中华传统文化理念及民族复兴宏愿、灌注五四运动与抗战精神的中国人,在异国生活半世纪从未忘却华夏之子的身份[7] - 其影响早已超出科学范畴,介入中美学术交流、青年人才培养与文化认同重建,被视为“充实而有光辉”的世纪人物[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