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21社论丨大力推进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0-23 07:22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与中国承诺 -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二氧化碳增长速度已增至三倍,浓度水平达到至少80万年来的最高值,地球正朝着升温3摄氏度的方向发展 [1] - 中国明确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1] - 过去五年中国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贡献了全球四分之一的新增绿色面积 [1] 中国在气候治理与清洁能源领域的成就与目标 - 中国是全球最大清洁技术出口和投资国,推动风电、光伏成本大幅下降 [2] - 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包括:到2035年,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30%以上 [2] -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目标为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 [2]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与适应挑战 - 气候变化已对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严重不利影响,并不断向经济社会系统蔓延渗透,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次和强度预计将进一步增加 [3] - 最近10多年中国东部地区汛期多雨带明显地北移,今年7至8月呈现"北涝南旱"的降水格局 [3] - 中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农作物的受灾面积高达1000多万公顷,气候变化可能扩大受灾面积 [3] “十五五”期间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重点 - 需提升农业、城市、基础设施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尤其是加快北方基础设施的适应型改造 [4] - 应提升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加强基础设施韧性建设,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提高应对特大干旱能力 [4][5] - 需强化农业应变减灾工作体系,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农业巨灾保险机制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