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策略与反思 - 在机器人领域的投资策略结合了战术性快速反应与战略性前瞻布局,例如在人形机器人风口出现时快速投资加速进化和松延动力,而在早期则基于对智能发展大方向的预判投资了做具身大脑的自变量机器人和走类脑路径的千诀科技[2] - 对过往投资选择进行了深刻反思,认为在早期估值便宜时,对于未来均有潜力的公司不应强求“赌冠军”,而应考虑更广泛的布局,例如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发布的Top20榜单中,有13家公司在首轮融资时曾与公司交流,但最终只投资了5家,错失了部分资本收益机会[16][17] - 投资策略自2023年下半年发生重大转变,从过度依赖对产业和技术范式的准确判断转向更相信创始人本身,即使其短期方向判断与公司存在分歧,只要认为创始人足够强和可信,便会投资[19][20] 对具身智能行业的判断 - 公司对具身智能有独特的定义,认为其本质是人类认知学和行为学术语,指通过与环境互动产生认知和智能的学习路径,而非简单地将智能赋予机器,并且早在2022年底就预判其将与强化学习方法对应,并规划在2024年进行投资[24][26][27] - 公司预判了智能范式进化的三个阶段:信息智能(当前大语言模型)、具身智能(对应强化学习)和未来的类脑智能,这一前瞻性判断使其在2023年AI热点形成前就已布局[27] - 在技术路线尚未完全收敛的背景下,公司投资决策的核心标准是判断企业能否活下去,重点关注短期是否有可观收入和长期发展空间,例如所投公司松延动力手握2000多个机器人订单对应近亿元收入,加速进化已交付数百至上千台机器人,千诀科技的机器人大脑被WAIC上1/4的参展企业使用[35][36] 个人背景与投资风格 - 投资人的职业背景跨越摇滚乐、互联网创业和风险投资,其重大职业选择多从感性兴趣出发,如早期放弃音乐道路选择互联网公司瀛海威,这种基于本心的选择使其在未追逐芯片、新能源等热点期间,反而有时间提前关注和布局AI新方向[11][53][65][67] - 投资人自我评价为理性与感性交融,依赖强逻辑性和系统支撑进行判断,但对无法用理性拆解的领域(如新消费)则感到挑战,这种特质使其更擅长投AI、机器人等直接触达个人、具有丰富创造性的领域,而非To B生意[45][46][48][62] - 在机构机制允许的宽容度下,投资人在热点不匹配个人兴趣的时期鲜少出手,这段“冷板凳”时期为其积累了观察和思考AI方向的时间,最终帮助机构抓住了后续的AI投资机会[4][66][67] 行业认知与投资实践 - 公司强调在AI投资中基于认知提前布局的重要性,需要在行业共识形成前判断技术方向并果断投入,例如所投项目大多卡在大公司入场前的几个月到半年[31][32] - 公司目前在机器人领域包括上下游供应链投资了20多家企业,在模型层和应用层累计投资约40个AI项目,主力基金单笔投资平均在1500万人民币左右,反映出科创项目估值提升的趋势[33] - 公司认为,在技术范式快速变化的领域,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人才密度、资金充足性、灵活性和创始人远见,只要能随技术调整并积累数据、场景等优势,便能在范式清晰后占据主导,如同大模型领域的发展路径[37]
“今年最火的20家机器人,我只投中5家”
投中网·2025-10-23 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