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核聚变行业热度与拐点 - 可控核聚变领域正从科研走向产业现实,行业迎来拐点[4][5] - 2025可控核聚变未来产业大会主会场座无虚席,投资人积极寻求投资份额,显示市场高热度[1][3] - 上海成为可控核聚变产业最具集聚效应的城市之一[5] 商业化时间表与技术进展 - 核聚变小规模商业应用可能在10年内实现,大规模商业化或在25年内实现[6] - 关键技术进展包括磁约束与高温超导结合、AI用于等离子体调控、关键材料突破[6] - 中国在高温超导材料、真空制造、AI控制等工程能力上具备明显优势[9] 行业挑战与瓶颈 - 聚变装置面临投入能量高于输出能量的难题,虽已有实验实现净能量增益(Q值>1),但距离持续可控能量输出仍需时间[8] - 氚燃料全球年产量不足20公斤,成本极高,稳定低成本供应链是商业化关键瓶颈[8] - 聚变装置涉及上百个子系统,缺乏成熟工业化标准,产业化路径需大量实验积累[8] 资本投入与产业催化 - 上海未来产业基金规模扩募至150亿元,成为核聚变产业重要推手[11][13] - 国际聚变创业公司融资额创新高,美国CFS和Helion Energy累计融资均超过20亿美元[13] - 资本特征从科研资助转向产业早投,国家级资本、地方政府引导基金与市场化基金形成合力[13] 上海产业布局与集群建设 - 上海将可控核聚变作为未来能源产业核心方向进行重点布局,构建四位一体培育体系[16] - 计划通过三步走在上海建设第一座聚变能电站,目标2045年实现商业运营[17]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作为链主企业落沪,带动翌曦科技、超磁新能、鸿鹄聚变、东昇聚变等公司形成产业集群[17] 关键部件与供应链发展 - 高温超导磁体是可控核聚变装置最核心部件,成本占比可达50%以上[18] - 超磁新能正在开发世界首个大尺寸25特斯拉高温超导可控核聚变托卡马克磁体系统,计划2027年交付原型磁体[18] - 上海集聚了大部分高温超导带材供应商和多种路径的聚变公司,形成完整产业链生态[18]
可控核聚变“升温”,上海迎来新的产业风口
财联社·2025-10-23 1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