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在“十五五”期间的作用与目标 - 为实现2035年“翻一番”目标,“十五五”期间中国实际GDP增速需维持在4.7%左右,对应预算赤字规模需保持较高水平[2][4] - “十五五”时期需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财政政策应持续发力、适时加力,坚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3][4] - 建议2026年赤字率设定在5%左右,广义赤字规模超16万亿元,包括专项债新增额度5.1万亿元和特别国债1.8万亿元[4] 财政政策发力的国际比较与结构优化 - 与美国、日本等经济体相比(2024年政府赤字率均达6%以上),中国中央政府部门杠杆率较低,具备加杠杆空间[5] - 应进一步发挥中央在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的职责,以优化政府债务结构、降低整体宏观债务成本[5] - 财政支出需加快从“投资为主”转向“投资、消费并重”,提升财政发力的“民生含量”[6] 财政支出的重点方向 - 投资方向包括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以及数字经济、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新基建和未来产业[6] - 消费领域需聚焦服务消费,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发展文旅、体育、养生等新型服务消费[6] - 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着重解决医疗、教育、养老、托幼等短板问题[6]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 - 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财政发力的重要内容,当前面临地方财政承压、付息压力加大、“债务—资产”转换效率低等问题[7] - 需坚持在发展中化债,有序推进地方债务置换,动态调整债务高风险地区名单,推动地方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7] - 应加快建立完善政府资产负债表、加大资产盘活力度,并重视政府流动性及信用问题[7] 长期结构性改革与增长潜力 - 需要正确看待政府债务扩张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平衡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关系[8] - 长期核心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理顺央地关系、激发地方活力,从根源上解决问题[8] - 中国经济仍具有一定韧性,内需潜力将不断释放,外贸“朋友圈”持续扩大并日渐稳固[9]
“十五五”时期财政政策着力何处?赤字率、投资重点、地方政府债务……
经济观察报·2025-10-23 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