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的战略定位与意义 -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5] - 该时期是决定2035年远景目标能否顺利、高质量实现的决定性五年,需检验和优化"十四五"政策成效,并切实做到"稳中有进"为"十六五"冲刺收官奠定基础[3][6] - 全球地缘形势冲突、大国博弈演变及金融市场波动格局在"十五五"时期将逐渐明朗,未来五年是全球不确定性急剧放大的阶段,直接决定2035目标实现[6] "十五五"时期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 - 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7] - 外部挑战包括美国大幅上调关税、加强对高科技限制措施,以及一些国家强调"去风险"导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7] - 外部环境变化意味着必须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强化产业链安全、更多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加强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金融安全[7] "十五五"时期的主线政策与战略重点 - 自主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将是"十五五"规划的战略主轴,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扩大内需是高质量发展的"三根支柱"[8] - 需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9] - 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有内外原因:外部环境变化剧烈需掌握关键技术,内部资源投入发展模式受限必须转向创新驱动[9] 制造业在"十五五"时期的定位与作用 -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10] -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25%,重视制造业源于美国制造业空心化教训、中国增长模式成功体现以及产业链价值提升需求[10] - 制造业整体收入和利润水平与规模不匹配,对服务业哺育能力有待提高,产业工人群体消费能力仍需加强[11] - 制造业发展包括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依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12] "十五五"时期宏观政策特点 - 财税金融系统有两个主要任务:为国家重大战略提供财政金融资源保障,以及通过逆周期调节稳定宏观经济运行[13] - 财政政策重点包括综合运用税收、专项资金、政府采购等工具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扩大科技支出[13] - 为实现2035年目标,"十五五"时期实际GDP增速需维持在4.7%左右,预算赤字规模需保持较高水平[14] - 建议2026年赤字率设定在5%左右,专项债新增额度5.1万亿元、特别国债1.8万亿元,广义赤字规模超16万亿元[14] "十五五"时期民生改善与内需扩大 - 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5] - 经济基本矛盾是供强于需,需纠正产能过剩与"反内卷",通过提高居民收入预期、社会保障水平和改善收入分配来扩大消费[15] - 财政支出需加快从"投资为主"转向"投资、消费并重",提升民生含量,加强医疗、教育、养老等短板建设[16] - 未来将更加重视投资质效,财政资源更多从投资转向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民生支出[16]
回答关于“十五五”时期的几个关键问题
经济观察报·2025-10-23 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