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核心观点 - 2025年具身智能领域已进入排位赛阶段,落地成为行业发展主旋律[1] - 下游应用企业挑选真正有实力的头部玩家难度提升[1] 人形机器人排位赛 - 国内现存人形机器人相关企业1058家,2024年注册117家,同比增长64.79%[2] - 截至2025年10月10日,当年已注册205家相关企业,远超2024年全年水平,前9月注册203家,同比增长138.82%[2] - 人形机器人相关企业多为资金密集型,注册资本千万级及以上企业占比过半,5000万元及以上企业最多,占比30.43%[2][4] - 业内普遍认为人形机器人有望形成比新能源汽车更庞大的产业规模[4] - 国际机器人协会预测2021年至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达71%[4] - 中国电子学会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约8700亿元[4] - 北京、上海、广东深圳、浙江杭州等多地密集出台专项政策,提出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4] - 当前人形机器人多数产品仍处实验室阶段,技术上存在诸多瓶颈,离大规模稳定低成本商业化应用尚有距离[4] - 部分企业为达成融资或公关目的,采取关联方采购制造虚假收入,导致当前排名仍是黑箱[5] 产业落地挑战 - 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应用面临大脑通用智能不成熟、跨场景任务泛化能力不足等技术难题[7] - 硬件方面芯片、高精度传感器等核心部件仍部分依赖进口,量产工艺和可靠性有待提升[7] - 成本方面单机价格动辄几万至十几万元,制约商业化推广[7] - 行业头部企业宇树科技创始人认为人形机器人成为颠覆性产品需要技术突破、工程化成熟和商业化落地,是艰难漫长过程[8] - 智元机器人高管指出全球大多数人形机器人在视频演示中样样精通,现实中大多不能稳定干活[8] - 专家指出市场更广阔、落地更快且更有价值的是产业智能化,让各种形态工具载体实现智能化升级[8] 商业化落地关键要素 - 具身智能发展依赖于本体、智能体、数据和学习进化框架四大要素[10] - 行业当前最大瓶颈是商业化落地的规模化和可持续性,因真实场景复杂多变非结构化连续动态[10] - 高质量数据是全球具身智能企业难以逾越的障碍,需要高维连续动态的场景数据,真机采集成本极高[12] - 仿真数据难以完全弥合虚拟与现实差距,没有可靠数据的企业很难进入场景[12] - 专家建议企业选择少数应用场景作为试点,与行业龙头建立联合试点或生态伙伴关系,明确机器人能力与工厂实际场景差距[12] - 通过优化核心组件采购、提升设备集成度、降低单位成本来确定机器人合理续航、负载能力、作业精度[12]
人形机器人落地“排位赛”打响,难点堵点犹存
机器人大讲堂·2025-10-24 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