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买阿迪达斯羽绒服的人,被上了一课

阿迪达斯代工模式战略 - 公司基本不设自营生产线,产品生产几乎全部依赖代工厂完成,仅有极少数专业运动装备或德国本土生产的高端系列由公司自产,但占比极小可忽略不计[9] - 运动鞋服行业代工模式是公开秘密,阿迪达斯与耐克等国际一线品牌在中国均无自建工厂,全部委托第三方工厂生产,耐克于2009年关闭中国唯一鞋类生产工厂,阿迪达斯于2012年关闭在华唯一直属工厂[9] - 代工体系呈现集群化分布特点,鞋类代工厂高度集中在广东、福建等地,这些地区产业链完整且配套成熟,主要代工企业包括万邦鞋业、荣诚集团、宝成工业、清禄集团,生产基地集中于广东、福建[9] 代工体系全球化布局 - 代工企业实施全球化产能布局,几乎所有大型代工集团已将产能拓展至海外,特别是越南和印度尼西亚,此举基于成本考量及适应公司全球供应链优化和风险分散策略[10] - 代工企业华利集团确立"越南+印度尼西亚"双基地战略,另一家代工企业申洲国际持续在越南等地新建工厂并加大生产线投入[10] - 代工企业各有专长,万邦鞋业深耕阿迪达斯Originals经典系列,荣诚集团侧重生产高尔夫球鞋、登山鞋等专业功能鞋款,申洲国际则采取纵向一体化合作模式,负责从面料研发、织造到成衣全程[11] 代工合作关系管理 - 品牌方对代工厂要求极高,验厂、验货等环节繁琐细密近乎苛刻,代工厂不会主动披露合作关系,受商业规则、法律合同与品牌战略共同约束[15] - 品牌方与代工厂签订严格保密条款,明确禁止代工厂未经许可使用品牌方名称、商标进行宣传或公开披露商业合作关系,违反条款可能导致高额赔偿甚至终止合作[15] - 品牌方维持代工厂"匿名性"以保护品牌高端形象和市场定位,避免消费者过度关注产品生产方削弱品牌溢价能力,维持消费者对"德国工艺"和"全球标准"的认知[15] 供应链区域调整历程 - 公司代工迁徙史反映全球制造成本与供应链调整,2013年前中国是公司全球供应链最重要生产基地,江苏省扮演关键角色,但2012年关闭苏州直属工厂[16] - 自2013年开始在成本因素推动下,公司将生产基地逐步迁往柬埔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中国生产比重出现下滑,2021年柬埔寨取代中国成为服装产品第一制造国,占总产量21%,中国退居次席占20%[16] - 2023年3月以来公司战略回调中国生产比重,消费者反映中国制造产品变多,2025年公司在中国市场销售产品95%为"中国制造",设计上逐步实现中国原创,并计划2026年将大中华区总部设于上海西岸中环[19] 轻资产运营效益 - 代工模式使公司实现轻资产运营,品牌方将生产环节外包,专注于设计、研发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显著降低固定资产投入和资产风险,并能根据市场变化快速调整产能布局[21] - 公司毛利率表现突出,2025年第二季度毛利率高达51.7%,竞争对手耐克2025财年第一季度毛利率达46.3%,远高于重资产模式企业18%-26%的毛利率,显示轻资产模式在盈利上极具优势[21] - 公司曾试水自建工厂以减少对亚洲供应链依赖,2016年在德国和美国建立"速度工厂",但年产能仅100万双,占全球年产量0.25%,且每双鞋成本高达250欧元,市场接受度低,最终于2020年4月前关闭所有工厂回归亚洲供应链[22] 代工质量与仿冒挑战 - 代工模式下面临质量管控挑战,产能向越南、柬埔寨等地转移后产品质量一度不稳定,2019年、2021年、2022年均有产品因不合格被监管部门通报,消费者反映部分"越南制造"鞋出现开胶、断底等问题[22] - 拥有发达代工产业地区一度成为高仿鞋"大本营",高仿品工艺精湛甚至达到"以假乱真"程度,对正品品牌造成不小冲击[24] - 品牌方与代工厂关系复杂微妙,品牌方需要代工厂产能和专业能力,又要防止代工厂利用生产能力推出竞争性产品,代工厂为知名品牌代工能保证订单稳定性和提升技术水平,但代工利润微薄不利于长远发展[24] 消费者认知与市场影响 - 消费者知情权意识觉醒,不再满足于品牌光环,更加关注产品实际参数和生产溯源,产品标签成为消费者甄别代工企业的可靠途径,服装吊牌或水洗标、鞋子鞋舌必须标注制造商信息[25] - 公司大中华区业绩表现改善,2024年全年营收同比增长10%,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实现连续9个季度增长,但公司在中国市场整体份额仍面临下滑压力[21][25] - 公司通过深度本土化重获消费者信任,在中国布局更多产能是实现"以销定产"柔性供应链升级的核心环节,能显著缩短从设计到上市的周期[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