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车企“偷换”电池背后:产能不足还是另有隐情
经济观察报·2025-10-26 13:27

文章核心观点 - 近期上汽MG和智界汽车更换动力电池供应商的事件,表面原因是供应商产能不足,但背后揭示了动力电池行业存在高端产能紧缺、低端产能过剩的结构性矛盾 [2][8][11] - 宁德时代电池在两起事件中均成为替代选择,反映出其产品在性能或性价比方面可能具备优势,而车企更换电池的行为引发了关于消费者权益保障和行业合规流程的讨论 [2][7][8] 事件概述与车企回应 - 上汽MG4 530智趣版在交付时,将电池供应商从瑞浦兰钧悄然更换为宁德时代,官方解释为原供应商产能不足 [2][4][5] - 智界S7、R7的低配版车型电池供应商从中创新航短期更换为宁德时代,原因同样被归咎于中创新航产能不足 [2][6] - 上汽MG品牌总经理表示,更换电池是为了守住10月交付承诺,MG4上市24天预售订单突破4.5万辆,整车生产速度已显紧张 [5] - 鸿蒙智行人士称,更换电池是为加快交车,保障用户享受国家购置税减免政策,且宁德时代电芯成本更高但车辆售价不变 [7] 各方说法与质疑 - 接近中创新航的人士指出,供不应求的原因包括产品卖得好、华为规格要求严格,并称宁德时代的混合电池包有库存需消化,临时顶替1到2个月 [7] - 真锂研究创始人墨柯对“产能不足”的理由表示质疑,认为当前动力电池行业整体产能过剩,核心原因可能是宁德时代产品更具性价比 [8] - 宁德时代人士否认了“帮助消化库存”的说法,认为从商业逻辑上不成立 [8] 行业产能结构性矛盾 - 动力电池行业面临结构性矛盾,并非简单的总量过剩,表现为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闲置 [11][12][13] - 行业规划产能远超预测需求,例如2025年预计产能4800GWh,而预测需求仅1000-1200GWh [12] - 结构性矛盾演变历程:2016年补贴政策驱动下规划产能远超实际需求;2018-2022年技术路线转向三元锂导致磷酸铁锂产能淘汰,配套企业数量从217家锐减至69家;2023年以来高性能高端电芯仍供不应求 [12] - 储能市场爆发成为新变量,储能电芯成为新的紧缺环节,技术迭代加速落后产能出清 [13] 技术与政策影响因素 - 电池电芯发展呈现两大趋势:体积越来越大和充电越来越快,例如比亚迪推出2700安时大电芯,快充电池开始全面推广 [13] - 2024版《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规定动力电池企业产能利用率不得低于50%,促使企业将不适应车用市场的产线转向小动力电池或储能市场 [14][15] - 中创新航为达标产能利用率,近两年大力开拓储能市场 [16] - 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联合发布的第58号公告对锂电池及关键材料设备实施出口管制,为行业带来不确定性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