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郑永年看“十五五”:以“中国人经济”拓展经济外延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0-26 22:33

科技自立自强与新质生产力 - "十五五"时期的核心目标之一是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 这要求从注重"量的投入"转向"质的突破" 需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并加大科技投入和研发 [3] - 新质生产力是"十五五"时期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概念 其背后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 未来五年对在科技领域实现更大突破至关重要 [4] - "十四五"期间中国在科技领域实现诸多突破 为"十五五"打下良好基础 当前对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目标的认知和能力均已显现 [3][4] 现代化产业体系与制造业战略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被置于突出位置 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政策顶层设计的关键 强调保持制造业的合理比重 [4][5] - 制造业被视为中国经济"比较优势中的比较优势" 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根基 涵盖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的全部门类 其中先进制造业是绝对不能放弃的战略领域 [5] - 所有创新的最终落脚点都需反映到制造业中 中国正在高精尖科技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跨越 [5] 通过制造业发展提振消费 - 提升消费率不能简单依靠发钱 关键在于通过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来持续创造财富 从而提高全社会消费水平 [6] - 中国当前人均GDP超过1.34万美元 与人均GDP达4万-5万美元的发达经济体相比 消费率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消费率与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 [6] - 考虑到人口基数大 为实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约3万美元)的目标 发展制造业是关键的攻坚步骤 [5][6] 投资于人与经济发展目的 - 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民生 核心在于更好地"投资于人" 当前正经历从大力"投资于物"向更多"投资于人"的发展方式转型 [8] - 全球科技竞争的本质是人的竞争 需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 其核心是培养和投资人才 [8] - 需避免重蹈一些发达经济体的覆辙 即尽管经济科技领先但出现贫富差距加大、中产阶级萎缩等民生问题 导致社会分化 [8] 中国经济与中国人经济的协同 - "十五五"时期的开放工作需同时重视"中国经济"和"中国人经济" 中国人遍布全世界进行经济活动构成了"中国人经济" 这是对外开放的一部分 [9] - 企业国际化是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中国人经济"体现在中国人到东南亚、中东、拉美等地做生意 并与当地经济互相强化促进 [9] - 通过"中国人经济"来拓展中国经济的外延 是"十五五"时期的重要发展战略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