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生物制造被国家层面定位为未来10年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方向,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质生产力,预计到本世纪末将占据全球制造业产值的三分之一,形成规模高达30万亿美元的新兴产业市场[4][6][7] - 生物制造对中国具有特别战略意义,体现在其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最具可持续性的绿色产业方向、可形成最大规模的新兴产业门类以及可吸纳海量资本的领域[6] - 中国生物制造产业面临自主知识产权菌种缺乏、核心工具软件受限等瓶颈,未来10年发展的重点是掌握底层技术,需通过搭建高水平研究平台、坚持产学研协同创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及加强顶层设计来实现突破[9][10] “十五五”规划与生物制造战略意义 - 国家“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并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生物制造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4] - 生物制造的重要性不亚于芯片研制,是大国战略竞争的焦点,各国均在积极布局[7] - 生物制造可最大程度弥补中国在石油、耕地等方面的不足,仅美国就已规划形成30万亿美元的生物制造业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美国[6] 全球竞争格局与产业布局 - 美国制定详细行动计划,目标在20年内用生物基产品替代90%的传统塑料;欧盟将于2027年实施碳边界调节机制,对中国高碳排放产品构成新的绿色贸易壁垒[7] - 国际市场中,美国、欧盟等布局实施“生命铸造厂”和“微生物细胞工厂”等计划,研究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实现生物基材料的标准化设计和制造[8] - 国际大型生物科技公司加大投入构建核心竞争优势:美国杜邦公司历时12年投入4亿美元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大肠杆菌实现1,3-丙二醇的全生物法合成;日本味之素公司建立1700人研发团队,年投入研发经费3亿美元;Ginkgo与Zymergen并购上市后估值约150亿美元[8] 中国生物制造产业现状与发展路径 - 中国生物制造产业已形成全球70%的发酵产能规模,但存在自主知识产权菌种缺乏、核心工具软件受限等瓶颈[9] - 未来发展需搭建高水平研究平台,在国家实验室布局中给予生物制造方向一席之地[10] - 需坚持产学研协同创新,明确分工定位,消除各类机构间的重复立项和恶性竞争[10] - 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让企业在科研方向和模式选择上掌握更多话语权[10] - 需加强顶层设计,重点攻关二氧化碳生物转化、未来食品制造等前沿方向,探索同步解决绿色化学品替代和蛋白供应安全难题[10]
生物制造,“十五五规划”未来10年, 中国如何再造一个高技术产业?
DT新材料·2025-10-26 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