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搬家与财富效应现状 - 市场存在“存款搬家”至股市并形成财富效应正循环的叙事,即低利率环境驱动资金从存款流向股市,股市上涨提振消费,进而吸引更多资金入市[2] - 7-8月资金面变化部分印证此叙事,居民活期存款累计下降1.3万亿元,非银存款累计上升3.3万亿元,显示存款可能正流向资本市场,同时M1提升表明存款“活化”趋势延续[4] - 9月存款活化趋势继续,居民活期存款较8月增加1.8万亿元至43.4万亿元,M1同比超预期走高至7.2%,但非银存款却较8月回落1万亿元,显示资金“入市”速度放缓[4] - 根据测算,2025年到期的定期存款达59万亿元,3年期存款利率较2022年下降1.4个百分点至1.6%,后续居民存款潜在入市规模可能达到5-7万亿元[4] - 然而“财富效应”尚未形成,国庆中秋假期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仅增长2.7%,低于春节和五一假期增幅,一线城市二手房价格也再度下行[5] - 本轮入市驱动力可能来自高净值人群而非散户,上证所新增A股开户数在6-9月从165万户抬升至294万户,远低于去年10月685万户和2015年4月720万户的高点[5] 日本90年代的经验教训 - 90年代日本在地产泡沫破裂后出现与中国当前类似的低利率环境,政策利率从1990年6.0%降至1999年0.0%,10年国债利率和存款利率经历长期下行[12] - 日本股市在1990年高点后虽长期低迷,但在1992-1993年、1995-1996年和1998-2000年分别出现三轮时长超一年、涨幅达44%-79%的牛市[12] - 尽管有低利率和牛市环境,日本居民对股市的配置比例并未显著增加,居民金融资产中存款、保险和养老金占比从1991年合计72.7%提升至2000年81.0%,股票占比则从12.3%降至8.1%[13] - 从东京交易所数据看,1993年到2000年流出股市的居民资金近12万亿日元,保险资金流出超6万亿日元,居民在三次牛市期间均为净卖出[13][14] - 日本居民未大举入市的原因可归结为收入预期下降、预防性储蓄高企和债务压力三重压力[28][37][45] 日本居民未入市的三重压力分析 - 收入预期下降体现为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招聘求职比例从1991年1.44降至1994年0.64,15-24岁年轻人失业率从1992年4.1%攀升至1999年9.4%[28] - 就业稳定性差,非正式员工占比从1991年初19.8%升至2000年初26.0%,工资涨幅从1990年6.0%下滑至2000年1.9%,实际工资性收入在1998-1999年同比转负[28][29] - 预防性储蓄高企源于养老体系压力,老年人抚养比从1990年17.8%上升至1999年25.3%,养老金支出占GDP比重在1990年代增长2.1%,各年龄段对退休生活质量不安的比例平均抬升28个百分点[37][38] - 债务压力显著上升,居民总负债与初次收入之比从1993年起超过100%,到2000年超110%,每月平均房贷还款额占可支配收入比例从1990年13.9%跃升至2002年20.2%[45][46] 对中国的借鉴与政策启示 - 个人投资者在中国股市中占有重要地位,截至2024年持有市值占比54%,截至2025年上半年成交额占比57%,说明居民参与股市热情较高,“存款搬家”更易实现[48][51] - 未来政策需在收入预期、养老体系、债务负担上发力,以推动“存款搬家”和“财富效应正循环”持续[51][52][53] - 改善就业环境和社会保障力度可提振收入预期和风险偏好,例如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强化对新就业形态的劳动保障[52] - 加强养老体系建设可降低预防性储蓄倾向,具体措施包括完善基本养老保险投资政策、鼓励企业年金、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等[53] - 降低债务负担需进一步下调资金成本和稳住房价,5年期LPR自2022年起已降息115个基点至3.5%,但新增和存量按揭利率3.0-3.1%相比租售比和国债利率依然不低[55]
中金:日本居民当年为何没入市?
中金点睛·2025-10-27 0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