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好消息!国产光刻胶重磅突破!攻克5nm芯片制造关键难题
是说芯语·2025-10-27 10:00

技术突破核心 - 北京大学彭海琳教授团队利用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首次在原位状态下解析了光刻胶分子在液相环境中的微观三维结构、界面分布与缠结行为[1] - 该研究首次在真实三维空间直接观测到光刻胶分子的“凝聚缠结”现象,发现分子通过较弱作用力松散连接形成平均约30纳米、部分超40纳米的团聚颗粒,这些颗粒是造成显影缺陷的根本原因[5] - 基于对分子缠结行为的精准认知,团队开发出新型分子调控方案,通过优化聚合物链长度与交联密度,在12英寸晶圆上实现光刻胶残留引发的图案缺陷数量骤降超99%[6][9] 行业意义与影响 - 此次突破标志着中国在光刻胶关键材料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为解决长期困扰先进芯片制造的显影缺陷问题提供了具有高度可行性的优化路径[1] - 研究成果成功攻克了传统5纳米制造中“无法原位、三维、高分辨率观测光刻胶分子行为”的关键瓶颈,为5纳米及以下先进制程芯片制造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6] - 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的应用潜力不限于芯片光刻领域,有望推动先进制程中光刻、蚀刻、湿法清洗等关键工艺的缺陷控制与良率提升[10] 光刻胶行业格局 - 全球光刻胶产业呈现高度集中格局,2024年市场规模约为49.6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67亿美元,2025年至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为5.24%[2] - 日本企业占据主导地位,TOK、JSR、信越化学、富士胶片等日本企业合计占据全球光刻胶市场75%以上份额,在高端光刻胶领域更是占据96.7%的全球供应份额[2] - 光刻胶虽仅占芯片材料成本的5%,但其性能直接影响芯片良率,1%的良率波动可能导致数千万美元损失,因此厂商对光刻胶价格敏感度较低,更关注其稳定性和分辨率[3] 国产光刻胶挑战 - 光刻胶在显影液中的微观行为长期被视为“黑匣子”,工业界只能依靠反复试错优化工艺,成为制约7纳米及以下先进制程良率提升的关键瓶颈[4] - 国产ArF光刻胶面临三大性能“天花板”:分子级缺陷导致随机桥接和线边缘粗糙度超标、界面散射引发临界尺寸漂移和图形塌陷、刻蚀选择性低导致金属线短路[8] - 当工艺推进至5纳米节点时,光刻胶性能对芯片良率的影响更为突出,这些性能瓶颈最终造成先进制程下国产芯片高昂的成本[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