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具身智能落地第一件事,做什么?
机器人大讲堂·2025-10-27 17:00

全球具身智能发展格局 - 具身智能作为能思考、能感知、能行动的智能系统,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焦点 [1] - 美国凭借基础模型与算法创新优势,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支持体系,英伟达、英特尔、特斯拉等巨头以及Figure AI(估值390亿美元)、Skild AI、Physical Intelligence等新兴创企在感知-决策-执行闭环技术上取得突破 [1] - 中国依托全球最完整的机器人供应链体系,成为具身智能核心玩家,2025年前7个月发生投融资事件108起,公开融资规模超过271亿元,数量和金额均超2024年全年 [3] - 阿里、京东、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北汽、上汽等汽车巨头,美的、奇瑞、小米、亿嘉和、领益智造等制造企业先后切入具身智能赛道,推动产品商业化场景落地 [3] 产业发展的政策驱动 - 美国通过《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计划》和《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计划》等政策,试图确保其在具身智能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5] - 中国将具身智能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列为重点培育的未来产业之一,认作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技术引擎 [5] - 202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为技术迭代提供政策保障 [5] 技术路径与形态演进 - 行业形成两条明确产业路径:以场景需求为导向的实用主义设计,以及以"大小脑"作为评估作业能力的重要指标 [6] - 行业共识从"人形机器人是终极目标"转向"形态服务于功能"的多元视角,轮足式机器人凭借作业实用性开始与双足人形机器人并驾齐驱 [8] - 智元机器人指出未来机器人将依据场景分化为轮式、小尺寸人形、大尺寸人形等形态,长期并存且各有独特价值 [8] - 轮足具身智能通过"轮式移动平台+灵巧操作单元"组合,规避双足行走算法复杂性与成本压力,双腿BOM成本仅为双足机器人的十分之一,续航时间突破5小时,远超双足形态不足2小时的局限 [10] 商业化应用与订单进展 - 各类具身智能已可自主实现车身检测、物料分选、关节组装等工业制造作业,以及咖啡制作、药品拣选、超市开柜等商业结构化环境高效作业 [11] - 智元机器人新一代工业级交互式具身作业机器人智元精灵G2获得龙旗科技、均胜集团两个数亿元级别订单 [11] - 银河通用Galbot、星尘智能S1等产品进驻零售药房,完成药品抓取、货架补货等任务,验证商业价值 [11] - 双足具身智能借助遥操作在原料搬运、零件装配等工业场景及家庭场景中表现更好,也更容易拿到订单 [13] 核心技术:"大小脑"架构与双模式 - 2025年具身智能发展主线明确指向技术作业能力升级,核心突破口聚焦于"大小脑"智能决策系统迭代 [15] - "大脑"作为智能决策核心,依托多模态大模型实现环境理解与任务拆解,是全自主运行基础 [15] - "小脑"作为运动执行中枢,通过高精度控制算法与硬件协同完成动作落地,是遥操作基础 [15] - "全自主运行"与"远程遥操作"相结合的双模式架构成为平衡技术成熟度与商业应用需求的务实选择,为高风险作业提供安全冗余,并构建持续进化的数据飞轮 [17] - 双模式架构使"大脑"多模态融合能力与"小脑"技能可扩展性形成互补,让机器人摆脱场景专用局限 [19] 行业生态与未来展望 - 专家指出具身智能机器人从实验室迈向现实世界需经过大规模、多任务真实评测,以检验产品泛化与稳定性 [21] - 2025年第二届中关村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大赛全面升级,覆盖工业、家庭、安全等核心场景,设立模型能力挑战赛、场景应用赛、学术前沿与产业生态赛三大赛道 [22] - 赛事主办方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设计完备的基金对接、人才服务、空间入驻等配套政策,搭建"人才、技术、产品、资本"对接平台,推动产业化应用转化 [24] - 未来十年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将在轮式和足式两条路径上并行发展,从B端工业、商业场景逐步向康养、安防等领域渗透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