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中公教育作为公考培训行业龙头 其开创的"协议班"商业模式从推动公司高速发展的"天才发明"演变为导致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主要根源 [6][8][15] - 协议班"不过包退"的承诺在公考录取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 导致公司退费率飙升 现金流紧张 甚至出现"分期17年退款"的极端案例 [6][12][17] - 公司面临行业竞争加剧 跨界对手涌入 以及自身战略失误(如大规模投资不动产)的多重挑战 虽尝试转型但成效甚微 核心业务模式遭遇严峻考验 [32][35][36] 公考培训行业现状 - 国考报名热度持续攀升 2025年国考报名人数或近340万人 最热岗位竞争比高达16702:1 [23][40] - 行业整体协议班笔试通过率仅20%-30% 面试通过率约50% 即十名学员中最终成功"上岸"者仅约1.5人 [20] - "公考一哥"中公教育2024年上半年正价课培训人次达到45万 同比增长18.42% 显示市场需求旺盛 [6] 中公教育财务表现与协议班问题 - 公司营收从2021年的69亿元降至2024年的26亿元 2022年至2024年累计亏损11.27亿元 [6][18] - 协议班曾贡献公司75%的收入 但目前贡献82%的诉讼和仲裁案件 2024年公司待退费负债为5.8亿元 2025年上半年待退费已达4.82亿元 账面资金仅1.77亿元 [8][9][17] - 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收到培训费52亿元 退费却高达57亿元 综合退费率一度达到68.46% "理享学"产品退费率更高达82.94% [15][17][22] 商业模式风险与战略失误 - 协议班模式类似保险 依赖可控的赔付比率(退款率)和可观的投资收益 但这两大前提均未实现 [21][22][26] - 公司2018年至2021年购买889亿元短期理财产品 2019年投资收益2.6亿元 但2021年投资收益7927万元 相对于近24亿元亏损杯水车薪 [21][26] - 公司动用短期现金流大规模投资长期不动产 如在昌平、怀柔斥资72亿元建培训基地 导致资产负债率游移在90%左右 [29] 行业竞争与公司转型尝试 - 2021年"双减"政策后 新东方等机构涌入公考赛道 加剧行业竞争 出现"全勤打卡全额返现"等更激进的营销方式 [34][35] - 中公教育通过裁员降本 员工从2020年4.5万人裁至2024年7888人 直营分支机构从1669个缩减至681个 [35] - 公司尝试多元化转型 包括直播带货(抖音账号40多万粉丝)、销售定价4999元的AI学习机等 但副业收入占比不足三个点 [35][36] - 公司宣布转型为"就业与再就业服务提供商" 但转型成效主要依赖费用削减 新业务尚处理论探索阶段 [36][38]
公考机构,玩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