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2025年中国城市可信数据空间行业研究报告
艾瑞咨询·2025-10-28 08:04

城市可信数据空间概念与核心价值 - 城市可信数据空间是由政府主导、多方协作共建的城市数据基础设施,旨在保障数据可信、安全、合规地流通利用 [2] - 该空间作为联通数据供给与应用的桥梁,整合分散的城市维度数据资源,为城市治理和产业发展赋能 [2] - 核心价值在于打破数据流通困境,激活数据要素潜能,促进政府公共服务普惠化与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提升 [11] 发展驱动因素:政策 - 国家层面围绕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出台一系列顶层设计,包括《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数据二十条")和《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 [4] - 《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到2028年建成100个以上可信数据空间的目标,并鼓励创建城市可信数据空间 [4] - 2025年4月数据局组织开展企业、行业、城市可信数据空间试点工作,旨在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模式 [4] 发展驱动因素:技术 - 隐私计算技术让原始数据在物理或逻辑上不离开控制,仅允许处理后的"知识"流出,促进数据敢共享 [5] - 区块链技术通过行为存证的不可篡改和规则自动化执行,建立可信协作机制,推动数据愿共享 [5] - 两项技术共同解决数据可信流通的难题,推动数据敢共享、愿共享 [5] 发展驱动因素:需求 - 2024年中国数据生产总量超过40ZB,但存储量仅约生产总量的3%,存储数据中未被使用的数据占比约四成,数据要素价值有待释放 [8] - 城市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综合载体,面临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的问题 [8] - 城市可信数据空间通过整合分散的公共数据资源,提供安全合规的流通环境,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并赋能数字经济创新 [8] 总体架构与核心能力 - 总体框架围绕一个底座、两大平台构建,以政务云基础设施为基石,允许各类数据通过连接器可信接入 [13] - 数据运营管理平台负责数据资源目录、主体准入等,数据开发利用平台聚焦数据产品加工、交易等,共同服务于多元应用场景 [13] - 核心能力由可信管控、资源交互与价值共创三部分组成,保障数据流转过程的实时管控与全程追溯,并提供统一的数据发布发现机制 [16] 产业链及竞争格局 - 产业链涉及运营方、数据提供方、数据使用方、数据服务方和监管方五类主体 [21] - 运营方通常为各地数据集团或大数据公司,数据服务方包括技术服务商和生态服务商 [21] - 技术服务商中,ICT背景的云服务商(如浪潮云)凭借技术、产品、服务等综合实力占据领先地位 [24] 应用场景:政务服务 - 通过构建可信、安全的运行环境,明确数据共享权责规则,为跨部门数据互联互通提供保障 [27] - 促进"一网通办"与"一网统管"等应用高效落地,为政务大模型训练提供高质量、合规的数据基础 [27] 应用场景:普惠金融 - 在空间中设立金融数据专区,融合政府公共数据与金融机构数据,支撑安全调用多方数据接口 [30] - 通过汇聚政府侧人社、住建、纳税等信息与金融侧数据,构建动态风险评估模型,推动普惠金融发展 [30] 实践案例:张家口 - 是河北省内首个城市级数据要素流通基础设施,采用"一空间四平台一体系"架构 [33] - 采用"共识治理"机制,建立共建共治、责权清晰的运营规则,吸引多方参与 [35] - 在政务、医疗、交通、金融等多场景应用,推进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服务高效化 [35] 实践案例:上海 - 作为国家数据局首批试点项目,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加入企业近300家,汇聚数据资源上万个,开发数据产品超300个,累计数据调用数以亿计 [37] - 在金融领域开发"用电波动指数""物流履约率"等数据产品,在医药领域开发中药安心达可信数据空间 [39] 技术趋势 - AI for Data将传统依赖人工的数据治理转变为自动化、智能化、动态化的治理策略 [42] - 在数据资源化阶段自动进行数据分类分级,在数据资产化阶段进行动态脱敏与授权,提升治理效能 [42] 应用趋势 - 未来将遵循"试点-示范-推广"路径,实现全国范围内推广,并建成从城市节点到区域枢纽再到全国网络的一体化生态格局 [45] - 空间建成后将积极吸引行业和企业入驻,挖掘数据价值,探索垂直领域应用,共同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