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0-28 16:45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巩固提升矿业、冶金、化工、轻工、纺织、机械、船舶、建筑等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推动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 [10] -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11] - 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多样化、便利化发展,提高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水平 [11][12] -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推进信息通信网络、全国一体化算力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建设和集约高效利用,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能源骨干通道布局 [12] 科技自立自强与新质生产力 - 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比重 [13] -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提高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力度 [14] -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教育中心、科学中心、人才中心,培育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 [15] - 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 [16] 强大国内市场与新发展格局 - 大力提振消费,扩大优质消费品和服务供给,以放宽准入、业态融合为重点扩大服务消费,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清理汽车、住房等消费不合理限制性措施 [17] - 扩大有效投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提高投资效益,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提高民间投资比重,实施一批重大标志性工程项目 [18] - 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统一市场基础制度规则,消除要素获取、资质认定、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方面壁垒,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 [19]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 [21] - 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功能完善的资本市场、流动顺畅的劳动力市场、转化高效的技术市场 [21] - 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强化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实施更加积极的宏观政策,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完善地方税、直接税体系 [22] -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积极发展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 [23] 高水平对外开放 - 积极扩大自主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以服务业为重点扩大市场准入和开放领域,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高标准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 [24] - 推动贸易创新发展,促进外贸提质增效,推动市场多元化和内外贸一体化,优化升级货物贸易,拓展中间品贸易、绿色贸易,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数字贸易 [25] - 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塑造吸引外资新优势,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健全外商投资服务保障体系,有效实施对外投资管理,引导产业链供应链合理有序跨境布局 [25] -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化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完善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布局,深化贸易、投资、产业、人文务实合作,拓展绿色发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领域合作新空间 [26] 农业农村现代化 -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加力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进高端智能、丘陵山区适用农机装备研发应用,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27] - 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分类有序、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 [28] - 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健全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加大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力度,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29] 区域协调发展 - 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巩固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 [30] - 促进区域联动发展,推进跨区域跨流域大通道建设,加强重点城市群协调联动发展,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加快发展,培育发展若干区域性中心城市 [31] - 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强化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赋予省级政府统筹建设用地更大自主权 [31] - 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现代化,加快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32] 文化产业发展 -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培育优秀文化企业和品牌,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35] - 推进旅游强国建设,丰富高品质旅游产品供给,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入境游便利化国际化水平,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 [35] 民生保障与共同富裕 -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健全就业促进机制,积极培育新职业新岗位,支持企业稳岗扩岗,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稳定和扩大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 [37][38] -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各类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初次分配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38]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统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推动高等教育提质扩容,提升职业学校办学能力,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 [39] -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并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扩大失业、工伤保险覆盖面 [40] - 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因城施策增加改善性住房供给,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 [41] - 加快建设健康中国,健全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机制,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县区、基层医疗机构运行保障,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 [41][42] - 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优化生育支持政策和激励措施,有效降低家庭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发展普惠托育和托幼一体化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政策机制,发展银发经济 [42] 绿色发展与美丽中国建设 -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推进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坚持风光水核等多能并举,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全面提升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安全韧性水平 [44] - 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深入实施节能降碳改造,推动煤炭和石油消费达峰,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 [45] -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能源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提高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45] 国家安全与重点领域风险防控 - 加强重点领域国家安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重大基础设施安全,加强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和储备,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 [47] - 提高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能力,统筹推进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有序化解,严防系统性风险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