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几点思考
机器人圈·2025-10-28 18:25

人工智能在制造业数智化转型中的核心驱动力 - 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入渗透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深刻重构人类社会生产力和文明形态[1] -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1] 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的辩证关系 - 自主创新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根基,2018年以来我国在芯片结构、核心算法等底层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初步构建自主化产业生态[2][3] - 深度求索公司通过自主优化算法架构,用远低于国际同类产品的成本达到相近性能水平[3] - 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为人工智能技术落地与迭代提供全球最大的试验场,完整产业链体系为技术自主发展提供有效支撑[3] - 开放合作通过全球开源社区(如TensorFlow、PyTorch)为我国人工智能创新提供底层支撑,打破美国科技巨头封闭系统垄断[4] -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以"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为主题,体现通过国际平台提出治理方略的开放合作姿态[6] 人工智能发展中的安全风险与平衡 - 生成式人工智能广泛应用改变多个行业生产模式,同时带来深度伪造、信息操纵等安全威胁[7] - 大模型在数据投喂、算法训练环节易受操纵,出现污染投毒和算法偏见等问题[7] -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质量良莠不齐,减少批判甄别过程,会产出更多虚假信息和学术垃圾[7] - 人工智能深度应用易出现数据合规风险、版权侵权、商业秘密泄露等问题[7]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全球约40%的就业岗位将受人工智能技术影响,大量电话销售、客服等岗位已被替代[11] 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的协同机制 - 政府在"市场不愿做、不敢做"领域发挥补位作用,如我国"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对基础研究的支持[9] - 市场通过企业竞争和用户反馈实现快速迭代,形成"基础研究—应用转化—商业变现"的闭环,如OpenAI的ChatGPT模型[9] - 政府通过部署"东数西算"工程协调算力基础设施,解决东部算力紧张问题,带动西部数字经济发展[9] 人工智能产业应用与社会治理的融合 - 人工智能深度介入人类决策及生产生活,算法偏见、数据滥用、就业替代等问题日益凸显[11] - 互联网平台企业利用主导地位,通过"杀熟"、"信息茧房"等方式侵犯消费者正当权益[11] - 自动驾驶平台曾引发网约车、出租车司机就业焦虑与公众对行驶安全的担忧[11] - 必须确保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建立在合理的社会治理规范之上,在效率与公平、创新与安全间找到动态平衡点[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