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453个产品获国采拟中选资格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0-28 23:40

第十一批药品集采概况 - 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于2025年10月27日产生中选结果,共纳入55种药品,覆盖抗感染、抗过敏、抗肿瘤、降血糖等多个治疗领域 [1] - 全国共4.6万家医药机构参加报量,445家企业的794个产品参与投标,其中272家企业的453个产品获得拟中选资格 [1] - 达格列净、普伐他汀等品种在2024年全终端销售额均超10亿元,此次纳入集采将提升药品可及性 [1] - 截至目前,国家医保局共开展十一批集采,成功采购490种药品,预计全国患者于2026年2月用上中选药 [2] 集采规则优化:反内卷与防围标 - 本次集采将“反内卷”作为核心原则,通过设置1亿元以下规模产品不集采、设置“锚点价”防止极端低价冲击、引入复活机制等措施,保持较高中选率,中选产品平均价差较此前批次明显缩小 [5] - 规则设定价格锚点为入围药品均价的50%,若企业报价低于该锚点则不会干扰其他正常报价企业,避免过度内卷 [6] - 在防围标方面,对存在股权关联、委托生产、批件转让等情形的企业视同为一家,防范合谋报价,并探索引入“首告从宽”机制,破除利益同盟 [6] - 国家医保局将落实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制度,强化对围标串标行为的震慑 [6] 临床需求与质量保障 - 本次集采优化医疗机构报量机制,允许医疗机构按药品通用名或具体厂牌报量,4.6万家医疗机构中有77%的量报到了厂牌,充分尊重临床用药习惯 [8] - 规则明确单一企业中标量不得超过该品种总采购量的50%,防止头部企业垄断市场,降低断供风险,为中小企业预留市场空间 [8][9] - 医疗机构要求采购产品报量的75%得到满足,中选品牌与临床需求匹配度高,供应能力强、质量有保障的主流企业多数中选 [9] - 集采药品需通过一致性评价,药监局实施“企业和品种双全覆盖”监督检查,对假药劣药实行严格处罚,最低价中标企业需提交成本声明并接受额外监管 [10] 对医药产业的影响 - 集采将成熟仿制药利润控制在合理区间,通过带量保障为企业提供稳定现金流,为创新研发积累基础,按厂牌报量的规则有利于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 [11] - 新增的“未入围复活”机制让企业即便未直接入围,只要不是最高价仍能获得部分用量,避免因单次报价失误错失市场,让企业报价时更有底气兼顾利润与份额 [11] - 集采压缩存量仿制药利润空间,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品种结构,中国创新品种申报数量已位居全球前列,仅次于美国 [12] - 集采与国谈共同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创新”转型,创新药行业逐步成为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的代表性行业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