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广发宏观钟林楠】对央行恢复国债买卖操作的理解
郭磊宏观茶座·2025-10-28 23:25

央行恢复国债买卖操作的背景与历史 -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于10月27日宣布将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 [1][5][6] - 该货币政策工具始于2024年8月,2024年8月至12月期间合计净买入国债1万亿元 [1][5] - 央行于2025年1月暂停国债买卖操作,主要原因为市场供求不平衡及利率单边下行预期较为集中 [1][6] - 三季度以来基本面发生变化,重启国债买卖的条件被认为比此前更加成熟 [1][6] 央行恢复操作的主要考量 - 补充银行体系流动性,协同财政发力:11-12月MLF与买断式逆回购到期合计3.6万亿元,政府债融资按推算还有2.4万亿元,重启购买可提供流动性支持并降低政府融资成本 [2][7] - 强化逆周期调节以落实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国债购买具有和降准类似的逆周期调节属性,适宜在稳增长阶段使用,并具备低成本、提振预期、压低利率曲线等优势 [2][7] - 利率环境趋于合意水平: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从1月均值的1.64%上行至10月均值的1.84%,利率单边下行预期得到修正 [2][7] 本轮国债买卖操作的可能特征 - 操作方式存在两种可能:一是与2024年下半年类似,主要买入短债,但会注意节奏与方式以避免市场形成单边预期;二是可能扩散至其他期限如5年期,但久期拉长会加大浮盈或浮亏风险 [3][8] - 历史参考:2024年下半年集中购买短债导致1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024年8月末的1.49%降至2024年12月末的1.08%,下行41个基点,与DR007出现明显背离 [9] 政策信号与后续政策空间 - 恢复操作传递了更加重视稳增长的信号:三季度经济较上半年明显放缓,广义财政激发需求与适度宽货币协同在逻辑上合理 [3][9] - 后续政策仍存在其他空间,理论上包括降准或降息以降低银行负债与实体融资成本,以及补充政策行负债、增加信贷额度以稳定广义流动性 [3][9] 对各类资产的影响分析 - 对债券资产是积极信号:对应国债需求扩张,且传递货币政策边际变化信号,新一轮宽货币概率升高,短期利率曲线大概率下行 [4][11] - 对权益资产影响有限:市场定价短期关键在于风险偏好,更关注贸易谈判、产业政策红利等 [4][11] - 中长期关键判别线索在于广义财政能否重新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并进而带动通胀中枢,明年开年是一个重要观测窗口 [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