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再说不良贷款证券化:消耗利润且效用低的一种不良处置方式
数说者·2025-10-30 07:31

不良贷款证券化对银行利润的负面影响 - 证券化后银行仅获得从投资者处收到的投资款项和作为贷款服务机构的服务费,而基础资产的全部清收现金需用于偿付投资者本息及其他中介费用,导致银行实际所得远低于不证券化情景 [7] - 任何声称银行通过不良贷款证券化能获得收益的说法均不成立,该操作对银行利润不可能产生增加效果 [7] - 若考虑拨备消耗,损失更大:证券化使相对优质不良贷款对应的拨备被确认损失,无法通过后续清收回款冲回,放弃了本可增加的利润 [8] 不良贷款证券化的现金流特征 - 符合证券化的不良贷款需有稳定现金流,且呈现前多后少特征,前4个月清收回款约占存续期全部回款的一半 [11] - 现金流特征导致证券化产品一年左右基本兑付投资者投资款,银行并未通过证券化实质提前获得清收款,融资效果有限 [11] - 过渡期(从封池日至发行日)内回收的现金约占发行所得投资款的一半(银行自持5%后实际收款打95折),但该部分资金在发行日需支付给投资者,银行白白损失其时间成本 [13] 不良贷款证券化对不同资产类型的适用性差异 - 抵押类不良贷款证券化的过渡期回收款占比可能较低(如25%),后续现金流回收期较长(如4年) [14] - 若银行每年持续进行证券化,从第四年起,存量证券化基础资产的清收回款可能达到或超过当年发行证券化所得投资款,使得继续发行失去意义 [14] 银行采用不良贷款证券化的动因分析 - 证券化作为一种融资工具本身无问题,但不适合用于处置不良资产 [20] - 中介机构(如证券公司、律师、会计师、评估师)因收益与证券化发行挂钩,会鼓励银行采用此方式,但不对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必要性和成本效益负责 [20] - 银行内部可能因部门分割、各自利益、粗放经营作风、未精细核算成本、形式主义等因素,选择这种成本高且不易看清实质的操作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