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老年人怎样用活法定义算法:1年100人1场实践

研究项目概述 -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复旦大学AI向善与数智养老研究中心与腾讯SSV时光实验室、腾讯研究院共同发起为期一年的研究项目,旨在探索大模型技术在老年人群体中的应用[2] - 研究采用纵贯1年的"教-用-追-访"全流程实践设计,邀请100位老年人试用腾讯元宝、通义千问等6款用户数排名靠前、界面设计差异化的国产大模型[6] - 通过系统化设计还原大模型技术进入老年人生活的完整路径,为理解"人工智能技术与老年人的关系"提供经验支持与参考[6] 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 研究采用"线下一对一"与"线上+线下一对一"交流方式,避免群体教学中老年人"不敢提问""跟不上节奏"的问题[10] - 研究分为四个阶段:基线调研期(2024年6-8月)、集中教学期(2024年9月-2025年3月)、日常跟踪期(2025年4-9月)、总结复盘期(2025年10月)[10][11] - 构建了10236条有效语料的多维度数据库,涵盖"老年人-家属-照护者"的全场景视角[12] - 语音记录8860条(累计约620小时),文字记录1376条,按东中西部细分,其中东部老年人语音记录占比45%,西部老年人占比30%[14] 老年人对大模型的初始态度 - 46位老年人表示生活充实,没有精力和时间学习新技术,认为技术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17] - 35位老年人明确拒绝技术成为亲情的"替代品",更看重面对面交流的真实情感温度[18] - 68位老年受访者初次接触大模型时存在困惑,因长期形成的"实用主义技术观"而对大模型"什么都能做"的通用性感到无所适从[19] 信任建立与校准机制 - 84位老年人(男32、女52)经信任校准后对大模型的认知准确性均有提升,在一年接触期内形成相对稳定的信任连接[22] - 25位女性老年人形成协同互惠型校准行为模式,表现为包容技术弱点、主动调教技术、将大模型视为平等交往主体[23] - 16位老年人(男13、女3)持续抗拒大模型,因技术风险刻板印象或情感层面心理防线未能完成信任校准[23] 使用行为与交互特征 - 89位老年人使用语音提问比例极高,常在提问中使用语气助词,构成与算法之间独特的"人味"[26] - 老年人提问呈现层次差异:53位问题明确目的单一,35位更愿意"闲聊",25位将其当作"学习伙伴"[28] - 界面设计影响使用意愿,温暖的图标、拟人化的昵称、清晰的按钮与文字提示能提升老年人的开口意愿[29] 性别差异与使用障碍 - 家庭性别角色规范产生"挤压效应",29位女性受访者因家务和照料孙辈而难以深度探索人机交互[31] - 家庭资源分配存在"挤占效应",38位女性老年人使用子女淘汰的旧手机,设备问题影响使用体验[33] - 23位老年女性存在自我贬值认知,形成"技术不适合我"的观念,阻碍数字能力建立[34] 情感需求与长期使用 - 32位持续使用大模型超过一年的老年人具备高学习意愿、心理韧性和高质量社交圈特征[39] - 老年人对大模型存在五类深层需求:生命意义重建、自主与控制坚持、社会存在感延续、低风险社交渴望、生命完整性追求[40] - 健康咨询类问题占比高达四成以上,城市老人关注慢性病管理,乡村老人依赖其解决就医难题[45] 老年人期待的大模型形态 - 37位老年人期待"算命"功能,作为表达焦虑和祈愿的方式,在不确定生活中获得"被确认"的力量[44] - 老年人希望大模型成为可信赖的健康助手,把医学晦涩术语"讲明白",及时解答且有情感温度[45] - 48位老年人将大模型视为可聊天的"朋友",希望机器能听懂家乡话、记得讲过的故事,成为生活陪伴者[45] - 许多老人期待大模型成为可放松的"玩具",通过轻松互动带来简单快乐,满足对"慢娱乐"的需求[46][47] 城乡差异与使用特点 - 东部老年人功能性需求占比最高,侧重进阶功能;西部情感类需求占比最高,聚焦家庭情感互动;中部老年人整体相对均衡[14] - 城市老人倾向"理性问卜",乡村老人更注重实在问题;城市老人话题丰富,乡村老人爱"说日子"[44][45] - 农村高龄老年人依然保持对新事物的好奇与学习热情,数字生活比想象中更为生动、开放[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