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回顾了杨振宁先生跨越世纪的波澜壮阔人生,旨在超越公众对其“老夫少妻”等肤浅标签的关注,深入展现其作为世界级科学家的卓越成就、深沉的家国情怀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 [2] - 通过介绍《归来仍是少年——杨振宁传》一书,文章揭示了杨振宁先生科学成就之外的人生注脚,包括其改变中国人“不如人”心理作用的自我认知,以及用半生践行与邓稼先“千里共同途”承诺的赤子之心 [2][6][8] - 文章强调,杨振宁先生的生命轨迹是一个完整的圆,其人格底色与学术风骨深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最终在归根居完成了一个世纪的闭环,诠释了“归来仍是少年”的心境 [10][39] 杨振宁的科学成就与地位 - 杨振宁是荣获诺贝尔奖的开拓者,为中国人在世界科学殿堂实现“破冰”,其最重要的科学贡献包括荣获诺奖的“宇称不守恒”和奠定现代物理基石的“杨—米尔斯理论” [2][6] - 他在爱因斯坦、费米身旁讨论物理,登顶世界科学巅峰,其“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被视为最重要的基础物理理论之一,是十多年心血换来的成果 [2][37] 家国情怀与人生选择 - 杨振宁自认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其人生选择充满深沉的家国情怀 [6] - 1971年他冲破阻碍成为首位回到新中国的美籍华裔科学家,并铭记挚友邓稼先“千里共同途”的赠言,用此后五十年人生践行这一承诺,包括资助中国学者、创立科学基金、放弃美国国籍回归中科院等 [6][8] - 2021年百岁华诞时,他自信回应邓稼先“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 [8] 家庭教育与人格塑造 - 杨振宁的生命圆起点深植于家庭教育,父亲杨武之的理性启蒙围绕“不着急”的耐心与“文理兼修”的视野,采用不灌输、重引导的“渗透式学习”理念 [12][14][16] - 母亲罗孟华虽未受新式教育,却以勤俭朴实和坚忍意志赋予其精神根基,使他深刻体会到坚强意志能产生无比力量 [19][21][23] - 父母的影响共同塑造了其人格底色与学术风骨,父亲的影响在学术知识,母亲的影响在精神气质 [19][39] 成长历程与学术淬炼 - 童年一次“邂逅”英国物理学家金斯的《神秘的宇宙》中译本,激发了他对物理的兴趣,中学时从《中学生》杂志接触到“对称”观念,为日后科研埋下伏笔 [26] - 1938年16岁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在艰苦岁月中与黄昆、张守廉并称“三剑客”,体会到和同学讨论是极好的学习机会和重要的研究途径 [29][33] 治学之道与研究方法 - 在学习方法上,他推崇“渗透式学习”与“兴趣驱动”,认为兴趣→准备工作→突破口是多半研究工作的三步曲 [36] - 在学术态度上,他秉持“宁拙毋巧,宁朴勿华”,其重大成果均非速成,而是长期坚守、反复推演的结果,例如花20个月做实验物理,与李政道从大量数据中嗅出破绽推导宇称不守恒 [37] - 他强调合作讨论是十分有用的研究方法,能帮助在研究走不通时找到新方向 [33][36]
杨振宁先生的“渗透式学习法”,才是年轻人该学的顶级认知模型
首席商业评论·2025-10-30 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