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产品邀请码黑市现象 - 邀请码限量发放引发抢购热潮,例如系统共发出1000个码,抢到者兴奋分享,未抢到者质疑公平性[4][5] - 邀请码在二手平台被高价倒卖,价格一度被炒至三位数,甚至出现上万元案例,如Manus邀请码被炒至上万元,Sora2发布后有人靠卖码日赚5000元[6] - 邀请码机制从产品测试工具演变为营销手段,通过制造稀缺性提升热度,成为AI时代的社交货币和"入场券"[6][13] 邀请码的营销与用户行为 - 用户因焦虑和竞争主动求码,例如服装设计师刘洪宇担忧"不拿到邀请码就会落后",花1.2元购买Sora2邀请码[8] - 社交媒体上求码行为覆盖各行各业,有人低姿态恳求,有人尝试以物换物,甚至付费会员因需抢码表达不满[9] - 邀请码持有者通过炫耀分享建立圈层身份,普通用户和黄牛共同参与倒卖,例如Lovart邀请码一度标价198元,普通用户卖码标价8元[12] 邀请码的运营策略与成本控制 - 初创团队通过邀请码控制用户规模以降低成本,例如AI小镇运行一个AI角色月成本约2美元,几十个角色同时在线导致成本翻倍[17] - 邀请码用于筛选种子用户和平衡算力压力,如Infokeymind每轮发放50个码,第一轮快速抢完,第二轮剩余较多[16] - 部分企业滥用邀请码进行饥饿营销,如大厂产品因发放克制引发舆论反弹,有创业者认为"靠邀请码就能火"[19] 邀请码市场的局限性 - 邀请码价格波动大且缺乏标准,例如同一产品邀请码有人免费分享,有人花200元购买[24] - 邀请码热度短暂,用户留存率低,如Sora2邀请码价格从高位跌至5.9元,卖码链接仅售出20单[27] - 稀缺性难以持续,同质化产品众多导致替代品涌现,例如Meta的AI平台因Sora邀请制限制而获得用户增长[26] 邀请码的历史与行业影响 - 邀请码机制最早源于1997年社交网络SixDegrees,后被Gmail等产品沿用,核心逻辑是通过稀缺性筛选用户[15] - AI行业邀请码成为低成本营销工具,替代高成本投流策略,如小博主发帖报价200元,批量投放月费达十几万元[20] - 邀请码虽能短期提升热度,但投资人更关注用户留存和付费能力,而非表象热度[25]
从上万元到5.9元甩卖:AI邀请码的黑市泡沫,破了
虎嗅APP·2025-10-31 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