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睿数据高管自掏腰包打单 - 为争取一个预算500万人民币的万人规模客户,博睿数据将报价直接砍半至240多万元以中标[3][4] - 在后续产品测试中,因客户数据量极大且公司缺乏存储聚合产品产生争议,博睿一名高管承诺个人出资数百万购买存储硬件免费供客户使用,最终成功拿下项目[4][5] Anthropic禁令对AWS中国业务的影响 - 全球AI公司Anthropic于今年9月初宣布禁止中国资本控股企业使用其AI服务,采用穿透式审查标准,基本堵死了间接使用路径[6][7] - 此禁令将直接影响亚马逊云科技大中华区一项年营收接近6亿美元的业务,该业务在过去一年实现了约1600%的爆发式增长,当前月收入稳定在约四五千万美元[6][7] 宇宙云严苛的KPI考核机制 - 宇宙云的KPI考核极为细致严苛,会规定总收入KPI中各项业务需要达到的具体百分比权重[8][9] - AI业务的token调用量成为一个近乎一票否决的硬门槛,即使其他云业务表现优异,AI指标不达标也可能导致综合评定不及格甚至被淘汰[9] - 业务权重划分细致,例如CDN业务权重仅占30%,销售若过度依赖单一优势业务而忽视其他低权重业务,仍可能无法通过考核[9] 微软云大中华区组织架构调整 - 微软云大中华区生态线在年中调整后分为local线和亚太线,庆雪辉负责的local线管理范围扩大至涵盖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生态[10] - 中小企业客户线和渠道线迎来融合,责权进一步划分,旨在避免内部争夺客户并实现合作伙伴共享[10] - 自2023年起,微软对代理商体系进行了重新洗牌优化,改变了以往存在销售与代理商利益绑定的混乱局面,更侧重于解决方案能力[11] 华南云大厂可观测业务的内部挑战 - 该云大厂的可观测与日志两类业务分属不同部门,存在赛马机制,导致部门间既合作又竞争,客户难以获得完整的一站式运维平台体验[12] - 业务分离的核心问题在于利益分配,两项业务均能盈利且分属不同的GM线,增加了整合难度[13] - 可观测业务部门研发资源紧张,约四五十名研发人员需要负责前端、拨测、APM等7个模块,平均每个模块仅有个位数研发人员支撑[14] SHEIN与云厂商的合作动态 - 跨境电商SHEIN与AWS在今年7月续签了一份为期5年、总金额达15亿美元的大单[15][17] - 与微软云的三年合同已履行完毕,为争取续签,微软云高管侯阳和梁岩于8月15日亲自会见SHEIN的CTO[17] - SHEIN与谷歌云的合同将于明年年底到期,由于SHEIN在谷歌平台投放大量广告,双方绑定关系较强,谷歌云对客户流失的担忧较低[16][17] 互联网云厂大模型产品推广困境 - 某互联网一线云厂的大模型产品被市场反馈成熟度不足、开发节奏慢,难以承接客户需求[18] - 销售团队缺乏推广意愿,原因包括产品不成熟、部分产品缺失,以及推广大模型产品对完成KPI考核没有明显益处[18] - 管理层未强制将大模型产品营收纳入销售KPI,因意识到在产品力不足的情况下强制考核也难以完成[18] AWS原西区负责人蔡韬加盟微软云 - AWS中国西区前负责人蔡韬于9月底入职微软云,接替已离职的袁志明,执掌数字原生事业部的东区与南区业务[19] - 蔡韬面临的直接挑战是关键客户Temu已被调整出其所负责的东区,转由微软亚太区数字原生线负责人田灼亲自负责[20] - 快速挖掘新客户并稳定现有客户份额成为其上任后的首要任务[21]
云厂情报大览:某头部云厂遭遇大模型产品困境;宇宙云 KPI 「严」出圈;A股运维高管自掏百万腰包打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