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韧性的根基与内需潜力蓝海,覆盖超90%国土面积,承载超6亿人口,贡献近四成国民生产总值[2] - 金融服务正通过精准滴灌支持县域特色产业发展,从外部输血转向内生支撑,成为产业运转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4][13] - 金融支持重心从依赖传统抵押物转向基于真实交易和行为数据的信用评估,有效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19][30] 筑产业之基:让“一县一业”有根可依 - 在甘肃张掖,通过“河西走廊种业贷”为金葵花种业提供1000万元信用贷款,解决1.2亿元制种款兑付难题,保障超5000户签约农户收入[3][4] - 在广西玉林博白县,创新“粮农e贷”凭粮食补贴等数据为83%的种粮户提供授信,解决无抵押担保难题[4] - 农行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贷款达1.24万亿元,“惠农e贷”余额1.79万亿元,其中信用类贷款占比超三分之二[5] - 在甘肃古浪,通过“智慧畜牧贷”以活体奶牛为抵押物,连续五年为佳秉运牧业提供每年1000万元信贷支持,企业存栏计划扩至5000头[7][9][10] - 当地9家奶牛养殖企业获贷2.28亿元,覆盖率达81%,带动70余人就业,人均年收入超5万元,每年收购青贮玉米4万余吨,惠及100余户农户[9][10] - 在广西玉林,投放八角产业相关贷款1240万元,带动户均年增收6000元;支持超150户香料商户,贷款余额2.42亿元;为玉林香辛料产业园投放贷款3.59亿元,推动项目总投资16亿元[11][13] 筑设施之基:激活县域发展新动能 - 在甘肃武威,基于企业电费缴纳记录推出“电费e贷”,为源硕节水提供200万元纯信用贷款用于滴灌带生产,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16][19][20] - 在安徽歙县,由县级平台公司牵头将15个村打包纳入整体项目,提供2.5亿元贷款支持古村落改造,村民人均年增收4.3万元,村集体年均门票分红超70万元[20] - 在甘肃酒泉,为总投资42亿元的“光热+光伏”多能互补电站授信15亿元;支持全球首个3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建设[21][22] - 农行乡村建设领域贷款余额达2.44万亿元,支持领域从传统硬设施拓展至现代农业装备、文化空间和新能源系统[24] 筑信任之基: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 在甘肃金塔县,构建“线下客户经理包村联户+线上大数据授信”服务网络,为800余户葡萄种植户精准投放贷款9049万元[27][28] - 推广“金融村主任”模式,在5个定点帮扶县及试点区域选聘超1000名,通过与村级组织深度协同完善信用生态[29] - 科技赋能提升效率,“惠农e贷”申请数小时内到账;创新“惠农网贷·飞手贷”将无人机作业数据转化为信用资产,提供最高30万元无抵押贷款,最快5分钟放款,已帮助超2万户农户[30] - 农行已构建“四位一体”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包括1.27万个县域物理网点、基层人员触角、线上产品和信用村建设[31] - 截至2025年6月末,“惠农e贷”余额较2020年末增长逾4倍,累计服务农户超1800万户[32]
金融筑“基”:万亿活水如何浇灌“一县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