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杨振宁父亲的顶级远见:慢,是一种更快的到达
首席商业评论·2025-11-01 11:39

书籍核心内容 - 本书为杨振宁先生传记,由数学博士林开亮在杨振宁本人鼓励下撰写,获杨振宁办公室授权并收录多幅珍贵影像与史料 [2][4] - 书名《归来仍是少年——杨振宁传》寓意杨振宁一生所诠释的始终如一的初心与深沉不改的家国情怀 [4] - 书籍沿时间线铺展杨振宁百年科学人生,细致勾勒其成长轨迹与科学探索之路,并深入呈现其与父母、师友间的珍贵互动 [4] 人物生平与贡献 - 杨振宁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2] - 他自视为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6] - 1971年他冲破阻碍成为首位回到新中国的美籍华裔科学家,并开启践行与邓稼先"千里共同途"承诺的半世纪历程 [6][8] - 其具体践行包括:1980年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十余年间资助近百位中国学者赴美深造;1992年参与创立"求是科学基金";1999年近80高龄出任清华大学教授为本科生授课;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8] 家庭教育影响 - 父亲杨武之的启蒙核心是"不着急"的耐心与"文理兼修"的视野,采用不灌输、重引导的"渗透式学习"方式 [12][14][16] - 母亲罗孟华以勤俭朴实品性和坚忍意志为杨振宁铸牢精神底色,使其幼年一年内认识三千多字,并深刻体会到坚强意志产生无比力量 [19][21][23] - 杨振宁坦言其个性与作风受父母影响很大,学术知识来自父亲,精神气质来自母亲 [21] 求学与治学 - 童年阅读《神秘的宇宙》中译本首次接触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激发对物理兴趣;中学时通过《中学生》杂志首次领略"对称"数学观念的精妙 [26] - 1938年16岁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与黄昆、张守廉并称"三剑客",体会到和同学讨论是极好的真正学习机会 [29][33] - 其治学推崇"渗透式学习"与"兴趣驱动",认为兴趣→准备工作→突破口是研究工作必经三步曲 [36] - 学术态度"宁拙毋巧,宁朴勿华",例如花20个月做实验物理失败无数后转向理论物理,与李政道从大量实验数据细微矛盾中推导出宇称不守恒,以及耗费十多年心血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 [37] 人生总结 - 杨振宁总结生命历程为读书经验大部分在中国,研究经验大部分在美国,吸取了两种教育方式好处 [39] - 其一生呈现三条主线:攀登世界巅峰的科学成就、贯穿百年的家国情怀、超越世俗成见的生命热忱 [39] - 他以"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诠释了真正的"少年"品质——永远好奇,永远真诚,永远有拥抱生命的勇气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