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热度与市场表现 - 2024年10月17日至25日期间,多家整车和电池企业如奇瑞汽车、东风汽车、国轩高科、欣旺达等密集发布固态电池新品、中试线建设或商业化应用时间点 [2] - A股固态电池概念股在半年内出现爆发式上涨,板块指数从2024年4月的1200点飙升至10月9日的2426点,涨幅接近翻倍,其中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公司市值涨幅超120% [7] - 行业热度自2024年政策支持后持续,但当前产业被游资与概念裹挟,部分尾部电池企业和新兴电池企业是炒作主力 [8] 企业技术进展与产能布局 - 欣旺达于2023年10月23日推出能量密度达400Wh/kg的全固态电池“欣·碧霄”,并已开发520Wh/kg样品,计划2025年底建成0.2GWh中试线 [5] - 奇瑞汽车在2025年10月18日宣布其犀牛S全固态电池电芯能量密度高达600Wh/kg,计划2027年启动装车验证 [5] - 多家企业宣布产能建设,如清陶科技乌海一期3条生产线具备投产条件,正力新能计划融资约5亿港元建设全固态电池中试线 [5] - 孚能科技计划于2024年底交付60Ah第一代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卫蓝新能源签署总额约40亿元的4GWh固态电芯采购协议 [6] 头部企业态度与行业标准 - 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丰田等态度冷静,普遍认为2027年才是小规模量产节点,2030年前后有望迎来更大规模生产 [9] - 宁德时代否认2027年量产能量密度450Wh/kg全固态电池的消息,指出目前仍处于技术研发与中试准备阶段 [10]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于2025年5月发布《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团体标准,明确全固态电池电解液含量为0,判定标准为120℃真空干燥6小时后失重率≤1% [12] 技术瓶颈与成本挑战 - 固态电池面临固-固界面接触导致稳定性降低的核心瓶颈,生产通常需要超过300MPa的压力来使电芯致密化 [13] - 硫化物电解质价格高达6000-50000元/kg,锂金属负极价格约为85-95万元/吨,是高端人造石墨负极的17-19倍 [14] - 固态电池实验室良率仅为60%-70%,中试线良率低至40%-50%,当前成本为液态电池的5倍至10倍 [14] 商业化应用场景与企业动机 - 固态电池的先发应用场景可能不在汽车领域,储能和低空无人机因其对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要求高、成本不敏感而成为热门场景 [18] - 部分发布固态电池消息的企业本身在动力电池市场份额少且经营不佳,其造势可能为融资需求,例如国轩高科2025年前三季度利润增长主要来自对奇瑞的投资而非电池销售 [16][17] - 亿纬锂能2025年前三季度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22.51%,毛利率减少6.33个百分点,产能利用率降至69.2% [17]
固态电池“水火相融”:尾部拱火与头部降温、资本炒作与瓶颈待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