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如何理解“保持合理的宏观税负水平”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1-01 20:09

宏观税负水平评估框架 - 宏观税负的合理性需结合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来综合评估,不能仅看税负水平高低,若财政收入无法满足合理的财政支出需求,则税负水平不合理 [1] - 财政收支紧平衡是宏观税负水平需调整的信号,在保持财政支出强度的前提下,增收是解决紧平衡问题的必由之路 [2] - 宏观税负水平具有阶段性特点,需适应不同时期的政策需求,例如2017年开始的大规模减税降费使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从2016年的20.97%降至2024年的16.29% [5][6][7] 宏观与微观税负的协调 - 宏观税负问题需与微观税负统筹看待,微观经营主体困难时不适宜加税,否则可能导致经营主体消失,影响中长期税收 [9] - 微观税负合理性需关注税后资本回报率和现金流影响,不同经营主体的税负承受能力存在差异,难以设定统一标准 [9] - 应通过横向比较实现税负公平,让有能力的经营主体多纳税,能力弱的少纳税,避免经济增长而潜在税源未能转化为税收收入的情况 [13] 新经济与税制建设 - 新经济的发展可能带来新税源,但若税制建设滞后,新税源将无法有效转化为税收收入,传统税源萎缩会进一步挑战税收增长 [16] - 税收征管需适应新经济发展,例如服务经济比重上升对税制建设提出新要求,征管跟不上会导致税源流失 [16] - 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发展初期的税收优惠有必要性,但行业成熟后(如销量占比过半)政策应调整,更强调行业自生能力 [14] 财政收入质量与优化路径 - 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税性比)高通常意味着财政收入质量高,但非税收入占比的重要性也需客观看待,应综合评估地方政府工作 [10] - 部分地方招商引资存在税收“虚胖”现象,表面税收增加但90%以上通过奖励返还,导致实际宏观税负低于名义水平 [17] - 保持合理宏观税负的路径包括:从公平税负中找增量、在新税源中找增量、规范税收优惠政策以减少税式支出、加快税制建设和税收征管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