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职场中普遍存在一种“请假羞耻”现象,员工即使拥有合法的假期权利,在实际申请和使用时也常感到心虚和压力,这并非源于制度限制,而是由一种深植于职场文化的“软压力”和“低安全感文化”所导致 [5][38][39] - 请假自由的本质不仅是制度上是否有假期,更在于员工是否敢于并能够安心地使用假期,这需要组织内部对信任感和责任边界进行重建 [39][40] 连锁零售行业职场文化 - 部门主管在项目推进关键时期(如门店结构调整、线上营销活动同步进行)申请年假时,尽管流程上获批,但因害怕缺位导致工作衔接出现问题而最终放弃休假 [7] - 员工感受到的压力包括害怕休假期间工作出错被溯源,以及担心休假后被人评价“她不在那几天,事情很乱”,从而试图通过“时时刻刻在场”来证明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7][8] 科技初创公司职场文化 - 公司制度明确规定女性员工每月享有1天带薪生理假且无需证明,但员工在实际请假后,其隐私(如生理假原因)在办公室被公开讨论,导致其感到尴尬并后续选择即使身体不适也坚持出勤 [10][11] - 员工观察到请过三次生理假的同事在年末绩效评估中仅获得“良好”评级,虽无明说,但员工内心将此事与请假行为关联,进一步加剧了请假的顾虑 [12][13] 广告行业职场文化 - 客户经理即使在婚假期间做了充分的工作交接准备(如提前两个半月申请、完成阶段性交接、制作16页交接文档),仍因客户认准其个人而无法真正离线,在婚礼当天持续处理工作事务 [15][19][21] - 在该行业,能否真正休假不取决于假期是否获批,而是取决于客户和公司是否接受员工“真的消失几天”,客户满意度直接关联到工作的稳定性和出错概率 [18][21] 快消行业职场文化 - 培训专员因高强度出差(如连续出差23天,一周多时间内进行8场培训)申请调休,但调休前需完成大量准备工作(如打包发送所有预定和模板、制作紧急联络清单、录制答疑视频),导致休假如同“用多倍精力兑换职场筹码” [25][26][29] - 调休期间员工仍被要求处理工作事务(如HR临时要求线上支援培训、供应商联系处理问题),使得调休在实际体验中变为“换个姿势工作”,且因系统记录为“非工作状态”,额外付出可能无法体现在绩效中 [27][29] 数字内容行业职场文化 - 策划编辑在身体不适(发低烧)申请病假时,被主管提及“上周刚休完年假”,虽未明确拒绝,但让员工感受到被质疑休假频繁的压力,最终选择带病工作以避免显得“不敬业”或“制造麻烦” [32][33][35] - 员工认为在职场中,假期(年假、病假)的使用并非由制度决定,而是需要“配合气氛”,成为一种必须谨慎使用的“道德筹码”,反映出职场中对“合理”的判定基于周围人的“情绪”而非明文规定 [34][35]
不敢请假的职场人:休息是合法的,但羞耻感是默认的
36氪·2025-11-02 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