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关键时刻,最新研判!
中国基金报·2025-11-02 23:13

市场上涨驱动因素 - 市场上涨的根本动力是资本市场信心的修复 体现在国家实力增强及政策落地对估值的显著修复 叠加高景气板块的盈利改善 [20] - 流动性改善和产业逻辑驱动是市场走强的两大动力 长期国债收益率快速下行提升权益资产吸引力 人工智能等科技产业拉动企业盈利增长 [20] - 市场上行是宏观环境改善 政策预期好转 风险偏好提升与盈利周期上行等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 驱动力是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下的估值体系修复和再定价 [21] - 市场正从估值驱动转向结构性的盈利驱动 估值修复与盈利改善是一个相互加强的良性循环 [22] - 国内稳市场政策与国内外科技产业爆发共振推动上涨 基础是企业盈利改善带动人气和估值修复 有色 电子 通信等板块营收或利润快速增长 [23] - 根本动力是政策与科技创新的多重合力 证券市场政策顶层设计配合中长期资金入市提振信心 十五五规划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资金提供方向指引 [23] 增量资金来源与结构 - 增量资金主要来自险资 社保年金和高净值私行客户 险资和社保年金通过指数基金加大权益配置 高净值客户更倾向配置量化私募资金捕捉中小微盘超额收益 [25] - 长线资金加速入市起到稳定市场预期的压舱石作用 资金结构呈现机构资金主导 政策指引呵护 居民参与的健康态势 [26] - 市场主要增量资金来自居民资产配置向权益方向转移 因经济转型和政策支持使权益资产预期收益率回升 [27] - 增量资金来自中长期机构资金和居民储蓄转移 结构优化提升市场健康度 社保 险资 年金稳步提升权益配置比例 外资持续流入 居民通过公募基金入市 [28] - 增量资金结构比2015年更健康 最大不同是长线耐心资本占比显著提升 资金来自保险资金 社保和养老金 公募基金和两融 [30] - 增量资金相对多元 包括政策资金和机构资金 6月后高净值人群和普通投资者加速入市 资金多元化有助于市场风格和结构的平衡 [31] 后市主线与风格展望 - 后续科技整体震荡但结构亮点多 反内卷相关的周期可能逐渐发力 大金融 传统周期和消费能否接续发力很关键 [33] - 科技成长方向依然是市场最重要主线 但因估值快速抬升 成长风格短期性价比下降 未来一个季度价值风格或更有性价比 [33] - 市场主线还是科技成长 AI是长达3至5年的大机会 模型创新和应用繁荣将改变科技趋势 是最易兑现业绩的方向 [34] - 中长期科技成长主线仍将引领指数上行 市场风格阶段性存在强弱切换 [35] - 四季度海外地缘政治和关税风险可控 有助于资金配置权益资产 指数高位震荡后部分板块交易情绪和拥挤度压力已释放 持续看好AI 煤炭等板块 [36] - 后市驱动力可能是科技与经济周期共振上行 市场风格趋于平衡 关注科技加顺周期方向 [37] 政策组合拳的作用 - 政策对长线资金入市 投资者保护等方面的细节和制度更完善 提升投资者对资本市场回报率的预期 是居民资金流入股市的基础条件 [39] - 政策支持是上涨的重要前提 除产业 财政 货币政策外 最关键的是对投资者信心的修复 引领市场跳出信心不足导致下跌的恶性循环 [40] - 市场上行离不开政策组合拳的系统性发力与预期管理 政策的连续性 协调性和针对性成功塑造了行情信心修复 [41] - 产业政策是源头活水 制度建设是蓄水池 财政货币政策及政策资金是应急补水的消防管道 国九条等制度补漏叠加宏观政策支持让市场保持稳健 [42] - 政策组合拳提振市场信心带来情绪反弹 给经济带来托底作用 今年整体经济形势稳定 是股市上涨的底层基础 [43] 市场潜在风险 - 市场最大的灰犀牛是全球宏观经济增长慢于预期的风险 美国失业率连续攀升超过8个季度 国内复苏基础不牢 若外需疲软可能放缓企业盈利改善 [45] - 外部风险在于地缘政治局势不稳定扰动市场风险偏好 内部风险在于部分热门板块预期一致且交易拥挤度过高 可能造成集中兑现 [46] - 市场短期对AI热情过高 如果实际进度不达预期 高期望与慢现实的落差可能导致相关板块出现短期回调 [47] - 主要是外部地缘政治风险 明年是中美关键一年 可能有多轮谈判和科技摩擦 4000点是重要心理关口 短期可能反复或获利了结 [48] - 部分高估值板块中企业可能存在盈利兑现不及预期风险 若商业模式兑现不成功则存在估值泡沫破裂风险 [49] - 结构性行情过于极致 部分板块出现资金抱团等过热迹象 一旦产业逻辑发生预料外利空 可能导致大盘阶段性震荡 [50] 投资策略建议 - 此时不宜盲目追高也不应过早悲观 建议以管理波动 精选确定性为核心方向 估值修复阶段已基本完成 后续上行靠盈利改善与行业趋势驱动 [52] - 继续选择基本面扎实且估值相对合理的方向 尊重产业发展逻辑择优布局 未来一段时间会坚守科技和AI方向 [53] - 在4000点关口建议从积极进攻转向持仓结构优化 强调防御与成长的平衡 保持科技成长配置的同时关注低估值金融 周期股的补涨机会 [53] - 持仓结构一直比较均衡 当下更注重保护已取得收益 结构会更加保守 建议普通投资者均衡配置各类资产 避免满仓集中在高热度板块 [54] 健康慢牛的基础条件 - 新一轮健康慢牛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高股息的国央企蓝筹股作为指数稳定器 AI等领域的优质龙头保持盈利高景气增长 居民资金配置权益比重偏低未来有望继续入市 [56] - 本轮市场结构性特征更明显 希望经过合理结构性调整后市场可以走得更稳 健康慢牛需要市场各类参与者共同努力 优秀上市公司占比快速提升市场含金量越来越高 [56] - A股市场正在为结构性慢牛行情奠定坚实基础 主要体现在资金更稳 政策更稳 基本面起点更高 [57] - A股已初步呈现长期上涨趋势 但仍需满足企业经营环境稳定和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提升两个条件 价值发现功能的资金成为主导才能抑制短期投机性 [57] 投资策略与心境变化 - 随着行业发展个人能力更易遇到瓶颈 百亿元规模基金产品需要诸多研究员共同支撑 公司致力于打造专业化 工业化 数智化的投研体系 [59] - 经历多轮市场周期后投资策略和个人心态更看重基础 角色定位从在泡沫中博弈转变为专注于寻找产业变革中的胜出者 [60] - 引领经济发展的动能从注重速度转向重视质量 科技行业地位更加凸显新兴产业占比提升 投资过程中要提高科技成长板块的比重 [61] - 心境更加理性稳健 投资策略更注重中长期业绩的持续稳定 十年前策略侧重企业当期业绩爆发力和市场热度 现在更注重企业业绩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