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固态电池为何迟迟无法上车
36氪·2025-11-03 17:34

固态电池技术优势与最新进展 - 固态电池电解质热稳定性高,能兼顾长续航和安全性,被视为动力电池终极形态[4] - 欣旺达发布固态电池“欣·碧霄”,能量密度达400Wh/kg,工作温区-30℃-60℃,循环寿命1200周[5][6] - 欣旺达计划年底建成0.2GWh聚合物固态电芯中试线,并开发出520Wh/kg锂金属超级电池实验室样品[7] - 奇瑞展示自研“犀牛S”全固态电池模组,电芯能量密度600Wh/kg,装车续航预计1200-1300公里,计划2027年量产[7] 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与行业态度 - 宁德时代表态固态电池2027年才能小规模量产,2030年才可能规模化,当前行业技术成熟度最高仅4分(满分9分)[9] - 欣旺达高管认为日美企业宣称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过于自信,最乐观预计2030年后小批量生产[9] - 奇瑞将固态电池量产时间从“2026年上车、2027年量产”调整为“2027年首批装车验证”[9] 固态电池技术挑战:电解质与界面问题 - 固态电解质离子传导性天然弱于液体电解质,且与电极硬接触不充分[10][11] - 电池充放电过程中负极产生呼吸效应,导致膨胀收缩,使负极与固态电解质接触失效[11] - 电解质技术路线存在争议:聚合物电导率低需高温;氧化物稳定性高但机械性能差;硫化物离子传导性强但对空气敏感且有毒[15][16][17] - 硫化物电解质制造工艺复杂,需高度自动化、高耐腐蚀性设备,良率和一致性难保障[17] 固态电池材料与工艺难题 - 行业普遍采用九系高镍(镍钴锰比例9:0:1)作为正极材料,宁德时代等企业可复用高镍三元电池技术积累[13][14] - 负极材料采用硅碳负极以提高能量密度,但硅材料易膨胀导致循环寿命短[22] - 从液态电池到全固态电池,产线改动幅度大:半固态电池需改动3%-5%,全固态电池产线改动至少60%[22] - 固态电解质涂布工艺难度高,需新设备且无隔膜,需用涂布方法替代[23] 固态电池成本与商业化障碍 - 蜂巢能源董事长指出全固态电池成本是液态电池的5-10倍[24] - 液态电池成本已占整车成本超30%,固态电池高昂成本难被车企和用户消化[24] - 半固态电池被作为过渡技术,先沿用现有设备量产更高能量密度电池,逐步迭代工艺[23] 固态电池受关注的原因 - 二三线电池厂商希望通过技术路线变革实现换道超车[26] - 车企期待电池行业格局重塑,以增强与头部电池厂商博弈的主动权[26] - 近期新能源车起火案例引发用户对液态电池安全性的担忧,推高对固态电池的期待[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