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TT:四川大学何勤/李曼团队开发阿尔茨海默新疗法
生物世界·2025-11-04 12:21
阿尔茨海默病当前疗法局限性 - 现有获批药物如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MDA受体拮抗剂仅能缓解症状,无法改变疾病发展进程[2] - 抗Aβ单克隆抗体虽能减轻部分患者Aβ斑块负担并减缓认知下降,但存在血脑屏障渗透率低、需高剂量全身给药、对新生成Aβ无效及对tau蛋白病理影响有限等显著局限性[2] - 新兴抗tau蛋白疗法面临脱靶毒性和临床疗效不佳等挑战[2] 新型治疗研究突破 - 研究团队开发了小胶质细胞脂质体融合挤出法,用于制备小胶质细胞来源的纳米囊泡,可突破血脑屏障,共递送雷帕霉素和AR7[3][4] - 该疗法旨在同时激活阿尔茨海默病中失调的巨自噬和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3][4] - 研究证实,在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中,巨自噬和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均受到破坏,且先于Aβ积累并推动疾病发展[4] 新疗法作用机制与效果 - 纳米囊泡利用其小胶质细胞膜特性有效穿过血脑屏障,靶向大脑炎症部位并被神经元内化[5] - 囊泡内AR7拮抗维甲酸受体α以增强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雷帕霉素抑制mTOR以促进巨自噬,实现两种自噬途径的同步激活[5] - 协同激活增强了Aβ及其他有毒蛋白聚集体的清除,恢复了蛋白质稳态,并提供强大神经保护作用[5] - 该策略还改善了神经炎症,并在两种不同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中显著挽救了认知缺陷[5] 技术平台与应用前景 - 将同步双自噬激活与靶向仿生递送相结合,该纳米囊泡有望成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候选药物[7] - MiLi-FE平台为向中枢神经系统递送多种治疗药物提供了灵活且可扩展的方法,其潜在适用性可扩展至一系列神经系统疾病[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