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诺奖学者的创新驱动增长理论 - 乔尔·莫基尔的理论强调知识融合是持续增长的基础,提出“有用知识”概念,包括科学原理知识和操作指令知识,工业革命的关键在于两者形成正反馈循环[7][8] - 莫基尔认为18世纪欧洲形成的跨国“思想市场”和“文化共和国”通过开放竞争、广泛传播和多样化激励机制促进了知识交流与创新[9][10] - 菲利普·阿吉翁与彼得·豪伊特将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思想模型化,认为经济增长是企业家为获取垄断租金进行研发,推动产品质量阶梯式提升的过程,此过程内生伴随经济波动和资源重组[15][16] - 阿吉翁与豪伊特发现市场竞争强度与创新激励呈倒U型关系,适度竞争才能平衡“逃离竞争效应”与“熊彼特效应”,实现创新最大化[18] - 三位学者的理论互补,莫基尔从历史维度阐释创新文化土壤的起源,阿吉翁与豪伊特从微观机制解析创新驱动增长的引擎,共同构建多维增长框架[22][23] “十五五”规划建议的战略核心 - 规划建议将科技创新置于核心战略地位,明确“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目标是抢占科技制高点并催生新质生产力[27][29][32] - 规划建议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四个重点方向: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32][33][34] - 新质生产力被定义为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34] - 规划建议部署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打造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并前瞻布局量子科技、生物制造、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29][35] - 到2035年的目标是实现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等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8] 落实规划建议的关键措施 - 构建自由开放的科学文化环境,培育“思想市场”,减少行政对学术的干预,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以营造创新原始土壤[46][48] - 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目标是将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比重逐步提升至15%以上,并建立稳定增长与竞争性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50][51] - 打造产学研联动平台,支持建立市场化运行的新型研发机构,如产业技术研究院、概念验证与中试验证平台,以促进知识融合与高效转化[53] - 完善法律制度与金融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设多层次科技金融体系,发展适配科技创新的全周期金融产品以强化创新保障[59][60] - 科学设置竞争政策,以“是否抑制创新”为核心反垄断标准,防止内卷式同质化竞争,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适度的“有组织的竞争”[62][63][64] - 加大社会保障支持力度,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转型期收入支持政策,以帮助劳动者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结构性冲击[66][67]
范文仲:“十五五”规划与诺奖经济理论的启示|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2025-11-04 1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