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对话黑芝麻CMO杨宇欣:智驾留不下太多玩家,我们要培育机器人生态
雷峰网·2025-11-04 18:06

公司发展历程与里程碑 - 黑芝麻智能于2016年成立,2020年发布首款16纳米、稠密算力超过50TOPS的A1000芯片,这是本土首款划时代产品[2] - A1000于2022年开始量产,公司早期通过“联合开发”模式与车企合作,例如与吉利、亿咖通三方团队在杭州湾共同攻关,最终在领克08车型上仅用12个月完成基于A1000的高速NOA智驾方案研发落地[2][3] - 2025年底发布A2000系列芯片,采用自研九韶NPU架构,包含A2000 Lite、A2000和A2000 Pro三个梯队型产品,面向全场景通识智驾、Robotaxi及机器人等多个领域[3] - 公司人员规模从2019年不到300人,在量产落地三四年间快速扩大至最高峰1200人,目前稳定在1000人,形成完整稳定的研发和商业化组织[12] 产品与技术战略 - A1000芯片设计历时约3年,从2017年开始筹划,核心技术战略是ISP和NPU坚持自研,以形成产品差异化,其58TOPS的稠密算力在2020年发布时是16nm工艺下的最高算力[19][20] - A2000系列的设计理念是通过对大模型的良好支持来增加落地场景的通用性,应对底层算法架构基于Transformer的标准化趋势,提升ASIC芯片的通用性[4][21][22] - 公司产品线分为两条路径:华山系列追求算力增加,武当系列追求功能融合,以应对中央计算的趋势[46] - 在工具链方面,公司自研NPU配套自研工具链,A1000量产后开始大规模投入,目前工具链已能符合客户使用要求并支持大规模量产交付,且从A1000到A2000具有延续性[28][29] 市场竞争与行业趋势 - 智能驾驶行业在2019年处于谷底,随着特斯拉发布FSD,行业开始“摸着特斯拉过河”,从纯视觉、BEV到端到端发展,同时从2020年开始市场对半导体的投资加大,形成技术和资本的双重驱动[9] - 行业中高算力平台玩家逐渐减少,早期竞争对手以海外芯片巨头为主,如英伟达、德州仪器和高通[13] - 随着智驾功能开发收敛,性价比变得重要,公司认为ASIC架构芯片在出货量足够大、场景相对收敛后,其性价比优势会凸显,逐渐成为主流[14][15] - 公司判断未来三年内,支持基本城市NOA功能的芯片算力有望收敛到300 TOPS以内,之后行业将向L4级别发展[35][36][37] 商业模式与生态合作 - 公司始终坚持开放平台的商业模式,虽然自身具备模型和算法能力,但商业模式不依赖算法和工程交付挣钱,而是依靠标准化的解决方案和生态客户及Tier1合作伙伴[11][31] - 在舱驾融合领域,公司定位武当C1236芯片针对10万元左右的入门级车型,优势在于结构性降本,适合需要标配智能化功能的高性价比车型[39][40][43] - 公司通过“技术降本”方式与奇瑞、太保合作,针对商用车L3落地,初步估算可将保险赔付率下降20%[24][25] - 公司战略为“一横一纵”:横向将中高算力AI芯片拓展至汽车以外的应用场景如机器人、边缘计算;纵向在汽车行业内拓展更多芯片品类以增加单车价值[51][52] 新领域拓展与投资布局 - 2025年3月,公司与武汉大学相关团队达成战略合作,基于武汉大学的“天问”人形机器人,以华山A2000芯片和武当C1236芯片打造机器人“大脑”和“小脑”平台方案[4] - 公司投资具身智能创业公司深庭纪,逻辑在于机器人与汽车产业链承接度高,且看好机器人未来5到10年的总量可能是汽车的5到10倍[48][49][52] - 公司看好端侧推理市场,A2000芯片也考虑了通用场景的推理能力,认为大模型在训练端成熟后,在各个场景的落地将使端侧推理更重要[55] - 公司通过投资和合作培育生态,以底层技术供应商和平台供应商的角色,拓展嫁接在汽车行业之上的产业,如机器人[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