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核心战略 - "十五五"规划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列为战略任务第一条,部署了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四方面重点任务[1] - 面对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突破、大国博弈复杂激烈的环境,需要进一步筑牢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根基,以增强经济韧性并抢占未来战略制高点[6] -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是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政策体系设计的基本逻辑主线,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载体[2][11][12]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规划明确要巩固提升矿业、冶金、化工、轻工、纺织、机械、船舶、建筑等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这些产业在全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7] - 传统产业需推进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和高端化转型升级,通过技术改造、标准引领、产业基础再造以及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其深度转型升级可能带来10万亿级的经济增加值[7] 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布局 - 规划重点强调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这些产业具有巨大增长空间和强产业关联度,预计将催生数个万亿级市场,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源[8] - 未来产业布局聚焦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领域,这些领域代表智能化、绿色化趋势,对抢占产业竞争战略制高点至关重要[9] -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因地制宜,基于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科技条件选择发展路径,统筹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以营造健康有序的发展生态[9]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 规划提出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包括信息通信网络、全国一体化算力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并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更新和数智化改造[12] - 算力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力量,其布局需围绕产业需求优化,制造业密集区域侧重工业互联网算力,西部地区注重绿色算力,国家在关键节点布局通用算力以形成低熵高通量算力网络[13] - 需探索构建全国统一算力交易市场,包括全国性和区域性算力交易中心,通过统一网络传输基础设施和跨区域收费机制、补偿机制等制度建设,形成合理定价机制[13]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 生产性服务业是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通过知识产权、现代金融、科技服务、检验检测等专业服务促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升级[14] - 发展路径包括扩大服务业开放力度、放松管制、深化监管改革,以及提高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水平,通过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将服务嵌入制造全生命周期[14]
专访黄群慧: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十五五”产业政策主线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1-05 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