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景点里的护手霜店:毛利70%,到底哪些「冤大头」在买单?
36氪·2025-11-06 08:12

商业模式与市场定位 - 公司采用高度标准化的运营模式,产品、陈列、营销话术均统一模板,实现快速复制和扩张[7][46] - 品牌定位为“披着日化外衣的景区文创店”,不追求线上销量与产品功效创新,核心是利用“城市必买”噱头抓住游客即时消费心理[43] - 门店均选址于客流量大的核心景区或繁华商圈,如上海田子坊、武汉江汉路、昆明滇池等,建议面积40平米以上以承接高客流[7][37] 产品策略与成本结构 - 产品为铝制圆盒包装的护手霜,通过更换印有当地地标图案的贴纸即可打造“城市限定款”,贴纸成本仅几毛钱,研发创新成本极低[7][35] - 护手霜生产门槛低,依托OEM工厂成熟配方,单支成本可控制在5元以内,定制款成本也仅增加1-2元,出厂价不超过8元[34] - 50克基础款护手霜零售价为55元,100克装日常售价128元,加盟商按零售价2.5折拿货,单支拿货价13.75元,扣除生产成本后单支毛利润超7.75元,综合毛利润率超50%[40][41] 加盟扩张与竞争态势 - 加盟政策门槛低,不收取加盟费,仅要求3万元保证金和7-10万元首次进货额,并提供选址、装修、谈判等支持,吸引快速拓店[54][56] - 截至2025年6月,公司在全国已开设超过160家门店,但同一景区内可能出现多个高度相似的竞争品牌,导致同质化内卷[48][57][58] - 为应对竞争,公司推出子品牌“桃夏”,定价较主品牌低20%,并增加产品系列,但本质仍是换包装和香味的微创新,未能解决差异化不足的核心问题[51][52][53] 消费者心理与市场需求 - 产品精准切中当代年轻人的“伴手礼焦虑”,护手霜具有实用性强、定价适中、包装精致的特点,符合“轻伴手礼”需求[26][31][32] - 消费者最初被“本地生产”、“城市专属”的营销话术吸引,但发现产品在全国景区高度雷同后,产生被欺骗感,品牌信任度受损[12][17][19][23] - 传统景区文创产品陷入同质化陷阱且价格虚高,而护手霜模式凭借低库存压力、高周转率和灵活调整能力,形成比较优势[28][3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