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REITs的本质是地方政府及国资方一次性变现未来现金流的工具,而非稳定的收租工具,散户投资者实质上是风险承接者[2] - REITs是带杠杆、有期限、会空置、对政策敏感的权益类资产,其波动性不低,并非低风险投资[2][3][8] - 已上市REITs的底层资产绝大部分由地方政府、央企及地方国企控制,民营企业参与度低[2] - REITs市场目前由机构主导,散户占比较小但交易频繁,容易受损[2] 华夏合肥高新REIT(180102)案例分析 - 该基金净值从买入至今已亏损15%-20%,近期出现跌停,二级市场以2元左右价格交易,折价约20%[1] - 基金底层资产为产业园,汇聚了国盾量子等科技企业,但实际出租情况与预期不符,科大讯飞从未入驻,国仪量子已搬离[1][7] - 三季报显示基本面恶化:出租率同比下降16%至71%,出租面积减少近五分之一;租金收缴率下降6%至65%;加权平均租期偏短(0.93-1.16年),不符合产业园长期租赁特征[4] - 附近4公里有新产业园投用,管理方暗示四季度将降租金,加剧竞争压力[4] - 投资逻辑存在误区:将“科技主线”与产业园REIT投资直接挂钩的逻辑链不成立;产业园类REITs可能坑多,普通投资者应谨慎[4] REITs行业特性与风险 - REITs市场结构:86%-92%的底层资产所有权/经营权掌握在地方政府、央企及地方国企手中;民营企业仅占10%-14%,且集中在仓储物流和清洁能源领域[2] - 市场参与者:40%为原始权益人锁仓,券商、保险、私募包揽交易,散户仅占5%份额但贡献35%成交;预计到2025-2026年,机构占比有望突破97%[2] - 主要风险点:利率上行、租户退租、政策限价、扩募稀释均可能导致本金亏损,而非稳定分红[3] - 与股票相关性:REITs多数时间波动性不亚于股票,与债券相比相关性更高,不应被定义为低风险资产[8] - 资产结构风险:部分REITs底层资产可能只是产业园的一部分,原资产方在出租率不足时会优先保障自身利益,导致REITs受损[8] 投资策略启示 - 投资REITs需满足“期限长、利率低、资产优”三重条件,并采取小比例、长期、不交易的配置策略,否则易成为接盘方[2] - 普通投资者应避免介入不熟悉的资产类型(如产业园、工业厂房),投资逻辑需审慎[4]
想当 “包租公” 稳拿 5% 收益,结果却亏到姥姥家
集思录·2025-11-06 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