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本土顶级私募股权资本频繁收购在华运营多年的外资餐饮品牌业务板块 这些品牌普遍面临增长瓶颈但拥有稀缺品牌价值、稳健现金流和明确改造空间 资本通过运营重构、资源整合和本土化优化等手段激活资产价值并获取丰厚回报 此类并购趋势有望提升消费市场整体效率[1][2][5][8] 买方资本特征 - 收购主体多为中国本土顶级PE 以财务投资者为主 具备强劲募资能力、运营重构、资源整合与跨境监管应对综合实力 是成熟操盘手[2] - 以博裕资本为例 其在新经济与消费市场布局深厚 投资蜜雪冰城、海天味业等企业 今年上半年收购北京SKP约42%-45%股权[2] - 运营重构能力能以数字化、标准化手段破解成熟品牌大企业病 资源整合能力可凭借本土优势打通供应链与渠道关键环节[2] 并购标的选择逻辑 - 资本青睐标的为外资餐饮巨头在华运营多年业务板块 而非新兴品牌 因品牌在一二线城市消费者心智中占据正统地位 长期积累品牌资产难以被新兴品牌短期超越 且已形成成熟门店网络[2] - 标的具备稳健基本盘与现金流 历经二三十年市场检验 即便增长放缓仍保持稳定现金流 如星巴克中国2024年营收增速降至5%以下 但规模仍有30亿美元左右[3] - 成熟品牌存在明确改造空间与价值洼地 跨国企业决策机制僵化 创新需上报总部审批 本土管理团队缺乏强激励 数字化滞后与本土化不足恰好是本土资本优势所在[3] 并购时机与风险考量 - 资本选择在品牌增长乏力期出手 如星巴克中国最新财报显示营收仅增长5% 而同期瑞幸咖啡二季度增速高达47% 营收为星巴克中国2倍[5] - 消费赛道品牌依赖性强 如同压舱石 并购后优化动作易被消费者感知 对核心技术依赖度低 依赖系统性管理与消费习惯沉淀 财务投资者通过本地化优化即可实现价值提升[5] - 业绩预期不利时价格谈判空间更大 当跨国品牌中国业务增长乏力或亏损时 出售方预期降低 资本能以合理价格切入[5] 并购后价值创造与回报 - 资本通过财务优化、战略重构、改善激励等手段提升资产价值 形成收购—优化—退出闭环 如中信资本联手凯雷收购麦当劳中国后 凯雷2023年退出 6年间投资收益超12亿美元 收益率达200%[5][8] - 并购后迅速完成数字化改造 坪效大幅提升 本土化采购比例提高降低成本 推出油条等本土化产品线 经营效益显著改善[8] - 本土资本的数字化重构能力、下沉市场资源、本地化推广优势是品牌快速扩店、降低成本、激活增长的关键支撑[8] 行业趋势展望 - 未来出售部分股权的外资消费品牌将越来越多 因外资品牌母公司面临在华增长乏力与被本土品牌赶超的双重焦虑[8] - 出售部分股权、引入本土资本联合运营成为最优解 既保留全球品牌标准化优势 又借助本土资本灵活性激活业务 实现1+1>2效果[8] - 资本介入后本土团队获得更强激励与更大决策自主权 创新速度加快 效率提升传导至供应链层面 通过并购整合实现规模经济 推动消费市场高质量发展[6][9]
深度|本土资本为何频频买入在华 “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