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竞争焦点演变 - 电动化已从颠覆性创新演变为基础门槛,智能驾驶成为2025年新一轮竞争核心点[2] - 头部科技企业共识为AI需走出数字世界,进入物理空间交互,例如苹果研发桌面机器人、亚马逊推出Astro家庭机器人、谷歌DeepMind投入机器人控制大模型[2] - 物理AI被视为下一代人机交互的关键入口[2] 小鹏汽车的AI战略与基础 - 公司是国内极早钻研AI的汽车公司,在车端算力仅30TOPS时代已笃定智能驾驶是AI终局核心路径[3] - 早期布局使公司成为国内车企智驾第一梯队,其自动驾驶技术路线转向端到端的决策几乎与特斯拉同步[3] - 2024年研发团队实现智能驾驶模型训练突破,VLA大模型展现出自主理解物理规律的能力,超越单纯感知学习[3] 技术突破:第二代VLA大模型 - 创新性地将传统V→L→A模型架构替换为V+L→A的二代模型,减少语言转译环节,不依赖人类语言作为中间媒介[20] - 二代模型能在大规模数据中自主学习驾驶所需知识,包括物理规则、交通信号语义、车辆动态等,形成更接近本质的物理世界模型[20] - 模型参数量高达数十亿,远超行业普遍的千万级规模,每周视频数据训练量高达27万小时,相当于人类司机24小时持续行驶30年[16] - 该模型可实现每5天训练并迭代1次大模型的能力[16] 软硬件一体化布局 - 公司以年均45亿元算力投入,建成国内汽车行业首个万卡规模智算集群"星云",并在阿里云上建设了3万卡云端智算集群[16] - 硬件载体覆盖汽车、飞行汽车、机器人、Robotaxi四条业务主线,形成多元化载体与统一软件架构结合的技术路径[13] - 软硬一体共识促使公司与特斯拉保持相似路径:将汽车作为基础平台,同时向机器人、飞行汽车等领域延伸,构建协同生态系统[17] 业务线具体规划与进展 - 汽车业务:第二代VLA智驾将在2024年底进行部分先锋用户试用推送,2026年第一季度向小鹏Ultra车型全量推送[22] - Robotaxi业务:计划2026年推出三款Robotaxi车型并启动试运营,采用前装量产方案以控制成本,摆脱对高精地图依赖[23][28] - 机器人业务:高阶智能人形机器人IRON亮相,目标2026年年底实现规模量产,前期市场定位为导览、导购、导巡服务[23][30] - 飞行汽车业务:"陆地航母"将于2026年规模量产,目前已积累超7000台订单;多人款A868已进入飞行验证阶段[15][30] 物理AI的协同效应与价值 - 二代VLA模型带来从学习模仿到理解预测的能力转变,有望解决城市小路辅助驾驶、不依赖高精地图的辅助驾驶等场景难题[25] - 同一套基座模型可同时理解车辆、机器人、飞行器的物理规律,使各业务线产生显著协同效应,数据可构成多维度物理世界数据集[25] - 物理AI像"中台"角色,实现算法和数据的软性复用,配合自研芯片、激光雷达等核心部件在不同产品间高效复用,降低研发边际成本[26] - 四大业务线共享基座模型研发成本,形成"越多元越经济"的规模效应,优化每条业务线的投入产出比[26] 物理AI的行业意义与竞争格局 - 物理AI赛道显示出比新能源汽车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意义远超单一企业的技术突破,关乎国家科技竞争力[31] - 公司技术突破表明行业竞争不再是单向追赶,而是在技术积累达到临界点后,多个领域协同创新带来突破性进展[33] - 公司通过技术轰炸对马斯克关于特斯拉在物理世界AI领先地位的言论作出了无声而有力的回应[32][33]
小鹏为什么选择物理AI这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