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李书磊在人民日报撰文
中国基金报·2025-11-07 09:52

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战略意义 - 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6] -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和国际竞争力提升[8] - 对标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文化建设仍存在短板和不足,必须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主体作用[8]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必然要求 - 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力,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在于顺时应势、推陈出新[9] - 新时代提出"两个结合"开启广阔创新空间,把文化创新的自觉性提高到新高度[9] - 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特点,要求参与文化创作生产而不仅是享受[10] - 国际竞争既表现为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竞争,也表现为文化制度等软实力竞争[11] - 面对频繁的文化碰撞和思想文化竞争,需要形成真正的文化竞争力与影响力[11]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基本要求 -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观察解读引领时代[13] -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3] - 高扬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以高度文化自信传承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4] - 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从实践中汲取鲜活素材,推进实践基础上的文化创新[15] - 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推动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在文化领域创新应用,为文化创新创造插上科技翅膀[16] - 秉持开放包容,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17]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具体举措 - 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制度机制、健全工作体系、创新活动载体[19] - 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深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19] -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解放思想、发挥个性、大胆探索,提高文艺创作质量[20] - 把培养支持高水平文化人才作为战略性任务,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20] - 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21] - 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支持人民大众广泛参与文化创作[21] - 深入推进书香社会建设,加快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21] -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时期,要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22] -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培育优秀文化企业和品牌[22] - 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建设数智化赋能信息化转型[22] - 创新国际传播载体和方式,用好新媒体手段,支持社交媒体平台国际化发展[23] -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高讲故事的能力水平[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