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猫步已成,「具身智能」的技术难关还有「哪几重门」?

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与资本热度 - 小鹏最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以稳定流畅的步态亮相,引发公众对其技术成熟度的热议[4] - 2025年前三季度全球机器人初创公司募资额超过85亿美元,其中Figure公司获得10亿美元C轮融资,投后估值达390亿美元[6] - 2025年前5个月国内市场融资额已达232亿元,超过2024年全年总和,并有超700亿元产业基金助推人形机器人发展[6] 人形机器人面临的核心技术挑战 - 行业专家Rodney Brooks指出人形机器人处于过早炒作阶段,当前技术难以实现人类双手的灵巧度,主要依赖视觉而缺乏实时力觉反馈[6] - 人类手部拥有约1.7万个机械感受器提供精细触觉,而机器人手通常只有20多个自由度,触觉传感器技术仍不成熟[7][9] - 人形机器人采用强力电机和复杂算法(如ZMP平衡)维持行走稳定性,但可能导致机身僵硬,且摔倒时失控肢体会产生巨大动能造成安全隐患[8] - 北京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中20台机器人仅6台完赛,完赛率不到30%,多数因关节过热或平衡系统崩溃而失败[8] 技术突破路径与未来发展方向 - 业界正通过开发新型触觉传感器来缩小机器人手与人手的感知差距,使其具备"边感觉边调整"的精细操作能力[9] - 除了灵巧操作和双足步行等运动控制挑战,还需解决环境认知和动作规划等困难[8] - 行业需要突破仅能模仿动作的"端到端学习"模式,使机器人获得真正"理解身体"和"控制身体"的能力[1][2]